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1歲6個月大的臻臻(化名)出生後一直有便秘困擾,用力解便嚴重時會肛裂出血,因疼痛與恐懼而哭鬧,且影響進食及營養吸收。服用益生菌及軟便劑等效果仍不佳,轉求診中醫,經中藥內服輔以雷射針灸治療後緩解,現已能規律解便並健康成長。
奇美醫院中醫部醫師蘇泓文表示,根據統計台灣兒童便秘盛行率約32.2%,病因除了巨結腸症、甲狀腺疾病、囊泡性纖維症等疾病外,常與幼兒飲食習慣有關,如偏食、常吃零食及飲水不足等。若糞便在腸道內移動太慢,停留太久使得水分被吸收過多,大便易乾硬導致便秘。
蘇泓文指出,中醫透過評估患兒氣血是否充足,「氣」掌管胃腸道蠕動功能,「血」則代表腸道內血流及液體是否充足能夠滋潤大腸。臨床上使用健脾胃、補氣血藥物改善腸道蠕動,並評估腸道內糞便堆積阻塞情形,適當給予潤腸通便藥物。透過「標本兼治」達成更加全面且高品質治療,並施以非侵入性雷射針灸,以能量刺激腹部及四肢穴位,輔助加強胃腸道蠕動。較之單以軟便劑或甘油球通便,更能維護腸胃道健康。
另外,家長也要建立正確餵養觀念,4-6個月大開始添加副食品,最晚不要晚於6個月。10個月到1歲大小朋友應以塊狀、固體食物為主,3餐應漸以全穀雜糧類為主食,並每天攝取深色蔬菜及水果,以獲取豐富維生素、礦物質及膳食纖維,且適度攝取油脂與堅果幫助潤滑腸道,促進蠕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