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青春之逝─難忘的千禧年

■蔡哲明

我的人生好像都幻想著成功,只要沉浸在青春裡總有無窮力量,回想千禧年的荒誕歲月,離鄉背井在外求學住宿,也讓這場註定落幕的年少歲月增添幾分感概。

我16歲那年適逢千禧年(西元2000年),電腦「千禧蟲」成為人們口耳相傳的當代災難,對我而言最大難關就是迷惘的青春,絕對不是修復系統進位當機這麼簡單,尤其當我意識到青春只是人生旅程的短暫時光。

當我迎接了當初以為的未來,彷彿已經遍尋不著那份青春的傲氣與樂觀,可能我已沒有青春作為後盾看待這個世界,也讓我的周遭充斥了各種悲傷及憤怒,因此每當我又迷失自己,就會獨自前往那年住的淡水找尋那個年少的我,對我而言那是一段私藏親情、愛情與友情的美好回憶。德裔美籍作家厄爾曼的經典名著《青春》也闡述了關於青春的永恆烙印,青春對他而言是心靈中的一種狀態,可以激發我們勇於闖蕩生活,而非因為現實低頭,我們期盼這樣的膽識氣質,才能免去因為時光流逝而變得衰老,只有因為理想的最終毀滅,才有了老人的出現。

我的青春在千禧年後逐漸逝去,那不僅是我人生旅程的短暫時光,也是年華不再的僅有慰藉,也砥礪著我歸來時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