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針對新竹出現1歲嬰兒重複感染新冠肺炎,且病毒量更高,引發家長憂心幼童如重複感染可能病情更嚴重。對此,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從國外兒童重複感染的大規模研究來看,住院、重症與死亡均低於初次感染,新竹這名幼童應屬特例,家長不必過度擔心。
由於新竹1歲幼童今年5月確診新冠肺炎,近期又再次發燒診,且Ct值比5月染疫時更低,代表病毒量更高,引發家長憂心幼童自然感染後的無敵星星抗體,無法預防重症感染。
對此,羅一鈞說明,有關幼兒重複感染的相關研究報告,目前比較有規模的大型研究,是英國今年發表的研究,只是收案主要鎖定去年、前年流行的Alpha與Delta病毒株,而非今年流行的Omicron。
研究團隊分析2343名16歲以下重複感染的兒童,結果發現,初次與重複感染住院率分為2.7%、2.4%,重複感染反而低一點,但統計無差異;另初次感染住加護病房的共有7人、重複感染4人;且初次感染致死率萬分之1,重複感染則無人死亡,顯然重複感染並未出現重症或死亡增加情況,嚴重性反而可能下降。
因此,羅一鈞表示,新竹個案可能是特例,要再收集更多個案看看是否Omicron有所不同,但Omicron大部分都是輕症為主,要做出統計差異,樣本數需要更大。
此外,羅一鈞指出,國內專家認為1次感染後,因為產生免疫力,對於2次感染會有保護作用存在,重症與死亡風險應該不會更高,反而有機會降低,家長不用過度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