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持式超音波 偏鄉篩檢更便利

工研院攜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下鄉公益義診,以手持式超音波進行頸動脈篩檢服務。(記者劉春生攝)

記者劉春生∕雲林報導

頸動脈負責供應腦中約2/3的血液,當頸動脈產生動脈粥狀硬化、狹窄程度增加時,腦中風的風險也會隨之上升。為此,工研院7日攜手台大醫院雲林分院於雲林縣土庫鎮進行「頸動脈超音波」社區篩檢服務,以工研院研發之手持式超音波技術衍生產品,為社區居民檢測頸部血管有無狹小、阻塞或先天發育異常,協助及早診斷評估,及早避免相關患病風險。

工研院社會公益委員會主委劉佳明表示,傳統超音波設備體積較大,病患須至醫院才能進行相關檢查,對於行動不便、偏鄉居民而言,前往醫院的路程是一大工程,容易影響就診意願,進而無法早期發現與治療。此次透過與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合作,將工研院執行經濟部技術處智慧醫療科技應用與跨場域驗證計畫的成果應用於社會公益活動,就是希望能透過創新科技,將過去僅能在醫院執行的超音波檢查,帶進偏鄉,使社區篩檢、偏鄉義診更為便利,也能為患者爭取寶貴的治療時間。

工研院積極擘畫「2030技術策略與藍圖」,以科技建構健康樂活,聚焦智慧醫療發展,有別以往超音波檢測設備不但笨重且只能放置在醫療檢驗所中,工研院自行研發的「手持式超音波ITRI SONO」,將傳統的大型超音波縮小至手機大小,可連續使用1.5小時,透過WiFi影像可即時顯示於手機或平板上,並有兩種探頭可供切換使用,線性探頭用在皮膚淺層和血管的掃描,弧形探頭則用於腹部超音波、婦產科。

台大醫院雲林分院神經部主任張楷杰表示,台大醫院雲林分院2018年起,深入偏鄉推動阿波羅計畫,在當地不定期辦理社區篩檢的服務,過去礙於傳統超音波影像掃瞄儀器體積較大,無法在社區義診時提供相關服務。這次使用手持式超音波設備非常方便醫護人員做進一步的檢查,有更多機會為民眾盡早診斷,未來也希望能運用此項設備,為社區篩檢、偏鄉義診提供更多的服務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