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旬男黑便腹脹 竟罹胃淋巴瘤

出血性潰瘍又感染幽門桿菌 20次放療除腫瘤 仍需除菌治療
放射腫瘤科醫師尹廣宬提出治療計畫,患者共接受20次放射治療,除瘤效果佳,徹底消滅癌細胞。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76歲何姓男子長達3個多月解黑便,同時出現容易疲勞、身體虛弱、胃口不佳、腹脹以及惡心等症狀,醫師進行腸胃鏡檢查,發現胃部黏膜有出血性潰瘍,切片檢查病理報告,確診為罹患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同時也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由於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部慢性發炎,進而演變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腺癌,甚至胃淋巴癌,醫師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

烏日林新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林增熙指出,在醫療團隊安排患者全身正子掃描作為癌症分期檢查,正子影像顯示胃黏膜淋巴瘤僅侷限在胃部,屬於胃黏膜淋巴瘤1期。胃邊緣區B細胞淋巴瘤屬於相對好治療的淋巴癌,66%到75%的病人多為第1、2期,92%的病患則有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

林增熙表示,標準治療大多先進行消滅幽門螺旋桿菌的藥物治療,除菌成功後,有高達80%的機率,也同時消除胃黏膜淋巴瘤,復發機率約30%。如果是患有胃黏膜淋巴瘤,且未合併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是曾做過幽門螺旋桿菌除菌藥物治療後,胃黏膜淋巴瘤仍然存在的病患,則需要接受放射線治療,有超過90%的腫瘤根除率,5年存活率亦超過90%。

由於何姓患者因胃黏膜淋巴瘤急性腫瘤出血,血紅素偏低,評估後需先進行放射線治療。放射腫瘤科主任尹廣宬安排電腦斷層模擬攝影定位,並製作治療計劃,提供接受20次放射治療。

尹廣宬說,何姓患者順利完成放射治療療程後第2天,立即安排胃鏡檢查,胃鏡影像顯示腫瘤已經完全清除,病理切片結果也顯示無殘餘腫瘤,不過,仍發現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情形,因此之後仍需接受幽門螺旋桿菌除菌治療,並定期追蹤回診。

尹廣宬說,根據統計,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後,會引起胃部慢性發炎,症狀為上腹不適、上腹脹痛、灼熱感、惡心、打嗝、口臭;其中15%到20%會演變為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1%到2%會發展為胃腺癌;0.1%會發展成胃淋巴癌,呼籲大家不可輕忽幽門螺旋桿菌的危害。

即時

爭參與WHA 有志一同

 逾百名旅菲台灣人十一日在馬尼拉都會區一處商場集會...

狐蝠幼體墜法院 花蓮分署救援

記者林有清∕花蓮報導 林業及自然保育...

“北區最美大藥頭”開豪車販...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為全面淨化轄區治安及防...

四色牌賭場藏三重民宅 經營5天就遭掃蕩

記者黃秋儒/新北報導 新北市警察局三...

近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