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擺手復見舍米湖

■勒虎

正如同嘉義奮起湖脫胎自臺語中對「盆地」(湖仔)的稱呼,位於湖北恩施境內的「舍米湖」,地名所指涉的景觀也並非詞面呈現的一汪水體──事實上,在土家語裏頭,「舍米湖」反倒與周邊的山林環境彼此嵌合,意為「陽光照耀的小山坡」。

早些年曾前往鄂、湘、渝等諸行政界域相交的陲岸考察,那時候舍米湖的觀光發展尚處於萌櫱階段。我們乘坐的行車一路隨地勢起伏,剌開了丘陵與溪壑,並逐漸深入群山內核;從舍米湖對過的高地遠眺,那古老的聚落屋舍就夾藏於一片深淺疊錯的綠蕪間。午后,陽光滾了雲絮,不慍不火地照拂過每一寸泥壤,小村前一階階層遞的梯田或放了水,或任由青青禾苗迎風抽長,空氣間隱約浮動著洪荒草昧的味道;若非參差竝立的電線桿姿態過於摩登,這整幅遠景彷彿可以逕自移置於吳冠中和李可染的水墨畫卷中。

儘管聲名不若州區內的大峽谷、騰龍洞響亮,可在歷史上,舍米湖畢竟佔有一席之地──首先,它是「土家迪斯可」擺手舞的發祥之所,這由村南擺手堂前的碑銘刻文可得知;造訪當日,整座村莊的鄉親為了迎賓,紛紛換著傳統民族服飾,而後隨著鼓鑼嚨咚,男女老少依序排列、如同鷂鷹振翅般撒揚雙臂,圍繞著偌大的廣場兜轉開來。隊伍移步的速度並不急峻,每一次的手舞足蹈卻都遵循樂音節奏收放,質樸,大器,終於擺盪出集體律動的線條之美。

放眼廣場背後的坡巒,狀若闔傘的林樹成團成簇地碧著,竟和眾人的舞姿一樣惹眼。在過去的封建時代,舍米湖亦為金絲楠木的盛產基地;真確來說,「金絲楠木」非特指單一品種,而囊括各類內蘊結晶豐富、截面光潔金燦如緞的楠屬喬木。由於具備「水不能浸,蟻不能穴」的上乘質地,幾經整伐的金絲楠木便常藉由大運河水系北送,成為修築皇家殿堂的重要建材之一。

由山村輾轉至帝都,如今這座陽光照耀的小山坡,更將進一步蛻變成觀光勝境……就像頂天立地的金絲楠木,就像流傳千年的擺手舞,抖擻著綠意與丰姿,頻對過路的旅人招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