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楙主講道教「常與非常」 師生受益匪淺

佛光大學人文學院舉辦「人文學院士暨專家論壇」,第一場由全台第一位「院士暨道士」李豐楙教授主講,主題是「道教神話與漢人社會的『常與非常』」。(佛光大學提供)

記者林坤瑋/宜蘭報導

由佛光大學人文學院舉辦「人文學院士暨專家論壇」,第一場由全台第一位「院士暨道士」李豐楙教授主講,主題是「道教神話與漢人社會的『常與非常』」。李院士積畢生研究道教之精華認為,道教最接近常民生活,道教其實就是「文化的百寶箱」,道教不僅反映漢人社會文化的正常面,也安頓非常的失序。因此,了解一部道教發展史,同時可以認識兩千多年來的漢人社會發展史。

這場講座一日上午在佛光大學雲起樓舉行,應邀致詞的何卓飛校長,特別肯定人文學院邀請中研院士和專家到校開講,他勉勵師生要向頂尖的學者認真學習。來自花蓮鄉下的何卓飛校長,回憶小學四年級所了解的道教,當時自己的祖父過世,家族就是以道教科儀進行追悼和祭拜,當年道士施作法事如「登刀梯」的許多場景令他印象深刻。他也推崇李豐楙院士精進道教學術的研究,非常值得佛光師生學習和效法。

李豐楙院士在分析台灣近代宗教發展實況,認為台灣宗教的軟實力十分重要,台灣不僅有經濟奇蹟,其實還有「宗教奇蹟」。他個人在宗教研究的微薄成果受到肯定,正是各界對於宗教界的一大肯定,今後他將持續為宗教研究奉獻一切。

李豐楙指出,他的宗教研究是以「本相、變相、萬變不離其本」的三段論述,並且與西方學術理論產生交流對話,道教文化所謂「常與非常」,和西方所講的「聖與俗」可以相互呼應。

李院士認為,道教從一己一家開始導異為常,先是祈一己一家之福祉,到一地一境的安鎮,接著一城一區的財富,到終極的一朝一國的天命,也就是政權的合法性。兩千多年來,道教融合民種各種信仰,使漢人文化更具有韌性,了解道教的發展史,就能認識漢人社會文化發展史,因此道教正是「文化的百寶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