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謝國金∕苗栗報導
慢性腎臟病謹『腎』使用止痛藥!一位46歲女性上班族,有糖尿病及高血壓,慢性腎臟病經醫師診斷為第3期(肌酐酸數值2mg/dl),醫師再三叮囑不可隨意服藥。但她工作、家庭忙碌蠟燭兩頭燒,近來頭痛頻繁發作,因沒時間看醫師,都自行服用從日本買回的止痛藥緩解。未料幾週後,出現手腳震顫、惡心、吃不下飯等症狀,才趕緊到衛福部苗栗醫院回診,檢查發現肌酐酸數值飆高到8.9mg/dl,必須立即洗腎治療,讓她十分懊悔。
部苗腎臟科主任吳文中醫師表示,臨床上,有許多慢性腎臟病患遇有疼痛問題,常自行服用自購或親朋好友的止痛藥,並未注意腎臟疾病對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必需有限制或避免使用的重要性。
藥師陳月玫說明,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藉由抑制環氧化酵素阻止前列腺素、白三烯以及血栓素等生成,而降低發炎,達到止痛、解熱的效果,廣泛用於關節炎及各種疼痛。但這類藥物會破壞腎臟自我保護機制,造成腎衰竭,也會破壞腎小管,引發間質性腎炎,對腎功能正常者短期使用大多沒問題,但對於慢性腎臟病第3期合併有年紀大、心臟衰竭、肝硬化、腎病症候群、體液缺乏及白蛋白低下等6項危險因子者,建議禁止使用;若是沒有以上危險因子者,建議短期使用,原則上應使用短效型並減量,最長不可超過5天;對於慢性腎臟病第4、5期是禁止使用的。
慢性腎臟疾病患者若發燒、疼痛,首選止痛藥是乙醯胺酚即大家熟知的普拿疼成分,一般藥局就買得到,沒有消炎作用止痛效果可能較慢,不會傷害腎臟,但要注意一天若累計超過4,000毫克,會造成肝臟傷害。若無效,需醫師處方才能使用Tramadol或是含乙醯胺酚的複方成分,或短效的類鴉片類止痛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