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部骨折1年死亡率比癌症高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骨鬆為長者常見慢性病之一,專家指出,一旦發生骨鬆導致骨折,嚴重可能造成生活品質降低、失能臥床甚至死亡等風險。據統計,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可高達20%~24%,相較許多常見癌症都高出許多。呼籲民眾落實「骨鬆早篩檢」原則,提升自身健康照護,避免未來發生骨鬆性骨折風險。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黃兆山表示,骨鬆為骨量減少或骨密度下降,骨骼微細結構發生破壞,導致骨骼脆弱,尤其是女性在停經後,因雌性激素分泌急速降低,骨質流失的速度會迅速上升。由於骨鬆初期症狀不明顯,往往難以察覺,雖然民眾大多聽過骨鬆,但不見得了解其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也不清楚骨鬆導致的骨折會帶來的影響及負擔。

一旦發生骨鬆導致的骨折,嚴重則可能造成未來生活品質降低、失能臥床風險甚至死亡等後果,根據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IOF)統計,髖部骨折後1年內死亡率可高達20%~24%,相較許多常見癌症都高出許多。

因此,黃兆山強調,除了3高,低骨密的骨鬆已經成為國人不可不慎防的慢性疾病,唯有落實「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全面提升民眾健康照護,才能真正防治骨鬆性骨折於未然,減低未來影響健康及生活品質的風險。

骨質疏鬆症學會參考國際骨質疏鬆症基金會建議,編譯「1分鐘骨鬆風險評估表」,提供民眾快速便捷的方法判斷自身是否為骨鬆高風險族群,評估表中列有10項骨鬆風險因子,包括是否服用類固醇超過3個月、體重是否不正常減輕、是否抽菸喝酒、是否比年輕矮4公分以上等,只要符合其中一項就代表罹患骨鬆的風險較高。

若發現自身或家人為骨鬆高風險族群,建議接受骨密度檢測以進一步了解自身骨骼健康。

黃兆山說,目前最標準的骨密度檢測方式是使用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來進行測定,普遍性高,在各大醫療院所都有固定式的DXA檢測,民眾只需要躺在檢測台上,5分鐘就能檢測出腰椎、髖部等部位的骨密度。

完成DXA檢測後,醫師會依據代表骨密度的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T值若在-1與-2.5之間,則定義為骨質疏少症,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可確診為骨鬆,建議民眾主動與主治醫師共同討論治療方案,避免骨鬆性骨折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