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研究疫情造成人格特質變化 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盡責性均下降 「神經質」顯著增加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新冠肺炎疫情逐漸趨緩,但除了長新冠的生理症狀,根據研究指出,疫情可能會影響到人格特質變化,尤其年輕族群受影響最大,變得更情緒化,抗壓性也降低。
董氏基金會引述一份2022年9月由佛羅里達州大學醫學院發布於《PLOSONE》的研究,針對18歲-109歲共7109位的美國人民,比較疫情前(2014年5月至2020年2月)、疫情早期(2020年3月~12月)及疫情中(2021-2022年)的人格模型特質評估。
結果發現,受訪者在疫情前及早期的人格特質間變化相對較小,僅在神經質上有小幅下降;然而,疫情前與疫情中相比卻發現,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盡責性皆下降,這些變化大約是標準差的1/10,相當於大約10年的規範人格變化。進一步也發現,年輕成人的性格變化最大,神經質顯著增加,親和性和盡責性下降,而最年長的成年人組在特質上則沒有顯著變化。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說,年輕人生活經驗沒那麼多,危機準備度較低,疫情帶來的衝擊較大,極有可能影響到人格特質,造成親和性及盡責性下降。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副主任戴怡君表示,疫情不僅影響生活型態,也會改變性格,受到影響的特質與社會連結、人際互動是有關連的,在防疫期間,大幅減少實際的人際互動及社交,會造成孤獨感增加,當疫情減緩要回歸到原有的社會群體中進行互動,就有可能產生壓力、對環境及對人的信任感降低,因此出現心理健康問題,像焦慮、憂鬱等。
戴怡群建議,幫助孩子調適回歸群體生活,可先學習覺察自己的情緒,重新檢視和別人的互動關係,從釐清想法感受的過程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式;再則,鼓勵孩子做運動,尤其是團體運動,能帶來更多愉悅感。
如孩子較內向、需更長時間的引導,不妨鼓勵多親近大自然,種植喜歡的花草植物,或養寵物每天帶到外頭散步,透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互動的機率,為生活帶來不同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