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孟珉∕台南報導
二0二四台南將迎來四百年,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與安平石門國小攜手打造專屬「考古」校本課程,讓位處於歷史場域中心的石門師生更認識屬於自己家鄉的歷史。
課程首次採完整一學年上下學期的方式進班上課,針對不同年級分別設計專屬的教案內容。低年級從認識考古工具、項目、步驟等展開,讓學生對考古有所概念。中年級則藉由分辨文物、模擬考古工作等,培養學生認識文化資產。高年級則是利用考古的視角重新審視生長的環境,圍繞考古成果走讀熟悉的市街,讓學生從考古的視野重新認識台灣歷史。
文資處表示,本次考古校本課程,老師與學生的反應十分熱烈,以五年級為例,將人類學、地質學的概念與小學社會科結合,戶外課程則帶領學生運用所學以全新視角探索安平古堡園區。
過程中,學生紀錄下各個時期、不同族群共構而出的歷史場域。當詢問小朋友什麼最能代表安平古堡園區的特色時,除了戰後修建的瞭望台外,也令人欣喜地得到如荷蘭時期的城牆遺構及鐵剪刀、清代的大砲等多元回饋。
課程並利用成大建築系黃恩宇教授對《一六四三年熱蘭遮新地籍登記簿》手稿的研究,以及考古所劉益昌教授團隊所發掘的大員市鎮遺構等成果,以電腦繪製出大員市鎮可能的輪廓,與今日的Google Map街道圖疊合,在地圖上重現大員市鎮!透過疊圖的指引,帶領學生重走昔日的寬街(今效忠街)、觸摸荷蘭時期的磚牆,體驗四百年前先民走過的路,感受台南這段風起雲湧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