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星期全球超級央行周,包括台灣、美國、歐洲央行在內,許多經濟體仍然為了抑制通膨而升息;而且儘管通膨已見回落,但仍將延續到明年,亦即這波升息週期應該還沒結束。以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來看,景氣趨向嚴峻,而升息帶來的後續影響仍將持續發酵,政府及產業界,乃至一般民眾都應審慎以對。
雖然十一月美國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續降到百分之七點一,較九月的四十年高點百分之九點一低了兩個百分點,但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還是決定升息兩碼,累計今年升息七次共拉高十七碼,迅猛程度堪比一九八0年代。歐洲央行、英國央行、瑞士央行則與美國聯準會相互呼應,在通膨稍緩的考量下升息兩碼。不過,歐洲央行估計明年CPI年增率雖可降至百分之六點三,但仍遠高於目標區間,因此升息機率仍然偏高;美國聯準會十九位成員當中,更有十七位推測明年基準利率會超過百分之五,高於目前的百分之四點二五至四點五。
台灣方面,央行十五日決定升息半碼,屬於相對緩和的調幅;但展望明年第一季,CPI年增率能否讓央行結束這波升息週期?目前尚待觀察。較為意外的是,一向維持極度寬鬆貨幣政策以刺激經濟成長,並且放手日圓匯率貶值的日本,在減緩輸入性通膨壓力等考量下,昨天決定將長期利率上限從百分之零點二五左右上調至百分之零點五上下,被市場視為突然之舉。
在一片升息週期當中,十二月五日中國人民銀行調降存款準備金率零點二五個百分點,相當於釋出五千億元人民幣長期資金;十五日再透過市場操作,淨釋出資金一千五百億元人民幣。再加上八月宣布以一兆元人民幣促進小型企業、基礎建設和房市,其背景固然在於大陸通膨壓力較低,但也凸顯大陸當局已在為清零政策下受壓抑的經濟成長補課,並為疫後經濟成長提供動能。
總體而言,目前全球面臨的狀況是,經濟下行風險急速升高,通膨雖然稍減卻距離歐美所設定的目標區間尚遠,以致歐美恐將逐漸陷入兩難:如果立刻停止升息,通膨火苗恐將「春風吹又生」;如果持續升息,又恐對嚴峻的經濟形勢雪上加霜。已故央行總裁謝森中有名言:「鬆中帶緊,緊中帶鬆」,對照當前情勢,鬆緊之間的確是一門須得細細琢磨的課題。
再回頭探討台灣的狀況。自今年三月以來央行升息四次,升息幅度合計二點五碼,較歐美溫和許多。但是,升息卻是「順了姑情,逆了嫂意」,有人從中受惠,有人負擔加重。
根據計算,在銀行跟進央行、並且足額反映升息的情況下,以一百萬元定存為例,每年可增加利息收入六千二百五十元,對定存族算是一個小確幸。不過,考量今年一至十一月台灣CPI年增率達百分之二點九七,定存族的小確幸卻又被通膨怪獸給吞食了。
再以房貸而言,以二十年期一千萬元房貸計算,利息支出每月增加近兩千九百元,全年增約三萬五千元;由於通膨是全民「人人有獎」,因此全台灣近兩百萬戶房貸族等於雙重打擊,這也考驗著每一個房貸戶的承受能力。
再者,升息也將增加全台灣近一百六十萬家中小企業中貸款戶的利息負擔,儘管政府已提供補貼,但影響仍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