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愈樂觀 睡得愈好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逐漸轉涼的天氣,讓人不自覺地想賴在被窩裡多睡一會兒,但睡得好也得有好心情,根據研究發現,樂觀與更好的睡眠有顯著正相關,越樂觀的人睡眠品質越好、睡眠時間也越長。
 董氏基金會引述一篇今年8月刊載於《科學日報》的研究,根據伊利諾伊大學學者針對32-51歲共3,500位成人,透過調查了解樂觀程度與睡眠情況的關聯性。經參與者間隔5年回報兩次睡眠情況,並就整體睡眠質量和時間進行評估,包括失眠症狀、入睡困難以及每晚的實際睡眠時數。
 同時,另有部分參與者參加芝加哥輔助睡眠研究,透過連續3天配戴監測器(平日2晚、假日1晚),收集睡眠長度、睡著的時間和睡不安寧的數據,共進行2次監測,期間間隔1年。
 結果顯示,越樂觀的人越覺得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每晚睡6-9小時),其中有74%自認沒有失眠症狀,白天嗜睡的情況也較低,且每增加一個標準差的樂觀分數,擁有良好睡眠品質的機率就會增加78%。
 林口長庚醫院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劉嘉逸表示,上述研究只有部分參與者使用睡眠檢測儀進行監測,實際研究上僅就主觀睡眠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在客觀監測數據上並未發現有統計差異,但不論結果為何,皆顯示越樂觀的人對自己的睡眠品質感到越滿意,而好的睡眠有益於穩定情緒、維持良好的身心狀態。
 該研究團隊先前的研究也發現樂觀的人心血管較健康,證實樂觀不僅有益於心理健康也對身體健康有所幫助。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沒有健康的睡眠已經是一個公共衛生的問題,同時也是罹患疾病的高風險指標,「樂觀」是一項特殊的心理資產,鼓勵民眾應積極的練習,讓自己擁有好的健康狀態。
 葉雅馨表示,樂觀與悲觀往往是個性造成,但樂觀是可以練習的,建議民眾,平常多練習可幫助自己擁有好的睡眠品質,並提醒,睡眠環境與氣氛的營造很重要,應避免因燈光、電視聲響、睡前喝牛奶攝取過多水分需起床如廁而影響睡眠。若翻來覆去都睡不著,可透過冥想,想像一大片草原、一望無際的海洋、日落微光等令人放鬆的景象,切忌起身運動,反而產生令人提神的正腎上腺素更無法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