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政基金會ChatGPT座談會腦力激盪 盼AI成為向上提升力量

記者王超群/台北報導

ChatGPT一問世就引爆熱潮,甚至四個月後還有更進化的GPT-4出現,由於人工智慧的發展日以千里,為免二十世紀的知識,無法因應二十一世紀的變局,該如何善用AI,減少挑戰,國政基金會二十四日特邀專家腦力激盪,讓AI成為我們向上提升的力量。

國政基金會二十四日特邀專家腦力激盪,讓AI成為我們向上提升的力量。圖為召集人簡榮宗。(國政基金會提供)

產業暨新創研究中心召集人簡榮宗說,ChatGPT這款人類可以直接使用語言與機器溝通的生成式AI,進行運用說明,雖然在美國有各式商業運用,但針對它會「發明事實」這點,也提出疑慮。儘管人工智慧的發展日以千里,不過在台灣由於數位轉型的程度仍低,AI化指數不高,從大數據看網友使用ChatGPT以聊天最多,缺乏對新技術的認識更是令人憂心。與其擔心ChatGPT是否會引發失業,不如學習與AI共存,強化工作技能。

台大資工系陳縕儂教授認為,資工系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是Chat GPT的基本背景架構,同時學習如何調整,並根據企業、或個別使用者的需求建置模型。然而在教育現場,她覺得不太可能禁止學生使用Chat GPT,不過在學習階段,應先培育學生擁有基礎論述能力,再運用AI讓產出的結果更可被理解,更具有說服力。

專門從事電腦影像判讀(CT)的愛因斯坦人工智慧(Deep 01)創辦人周仁海則說道:「AI的發展不會取代醫師,但醫師不懂AI則可能被取代,這個概念也適用於各個行業。」他表示,在醫師群體中固然也有對使用AI保留態度的人,但如台大醫院、長庚醫院已經陸續使用科技輔助醫療行為。他認為,讓AI進行常見疾病的診斷,可以減輕醫師的負荷量,讓醫師能更有餘裕鑽研罕見的病例,同時應該將AI定位為「輔助診斷」,因為AI並不是自然人,也沒有針對病例簽名的權利。他也指出台灣現行醫療法規的限制、民眾的隱私安全及使用者習慣,都是未來在運用AI時需要克服的問題。

立法委員吳怡玎認為公部門尤其需要去擁抱AI,才能知道人家在做什麼,像現在數位發展部就因為薪資條件欠佳找不到人,其實可以找些具備基礎資訊知能的人,透過政府資源培訓,儘速與數位發展趨勢接軌。法律永遠趕不上科技,但社會的態度要改變,否則政策的推動將更加困難。

台大教授盧信昌從ChatGPT創辦人阿特曼近日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每天都心驚膽跳,省思政策該不該介入AI的發展。人工智慧的運用仍須考量到現實的需求。

簡榮宗表示,除了個人仍應學習如何與AI共存外,就企業面來說,還是要確立目標,並盤點資源及人力,才能藉由AI提供更好的實體服務。建議政府務實面對台灣的數位轉型,可從自身導入ChatGPT以杜絕勞保黃牛,和理財詐騙做起,在針對人力資本進行教育、職訓的再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