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茶藝

■冷語妍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麴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獨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知醉後豈堪誇。

──唐‧元稹〈一字至七字詩.茶〉

 

朋友參觀完日本茶文化展,興沖沖分享了所拍攝精美茶具,以及造型別緻和●?子的照片。咱這位朋友生平兩大喜好,一愛美食,二好文史。日本茶道承襲傳統美味,又沉澱沏茶禮儀,兼備他兩項心頭好,念念不忘珍藏一組日式茶具,然,整套器具置辦齊全,風爐、柄杓、茶罐、茶碗和茶筅……林林總總所費不貲,姑且僅止於想想。

話說,茶道之於喝茶習慣直接沖泡茶葉的我們,不僅器皿繁複多樣,且工序繁瑣陌生,很是門陽春白雪的藝術!但如果你見過唐、宋背景歷史劇中品茗場景,會意外發覺兩者相似莫名。

如此絕非錯覺。中國茶歷史淵遠流長,最初係作為藥材袪病,約莫三國時轉變成飲品,待到唐朝飲茶之風可謂大盛。看那懸疑劇《唐朝詭事錄》,蘇縣尉新官上任破獲的首起奇案,事涉長安城皇親貴冑追捧仙茗「長安紅茶」不惜重金求購,這情節正取材自唐代飲茶風潮。另外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亦云:「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感慨商賈逐利,獨留妻子守空閨,自己趕做茶買賣去囉,可證茶市生意火熱。

不過那時煮茶方式與今日大相逕庭,茶葉先製成一塊塊茶餅的樣子販售,是以《詭事錄》搜查出的長安紅茶皆為紙張包裹的團狀物,而非罐裝茶葉。品啜時再敲下所需份量,用茶碾子搗碎,放上蔥、薑、鹽一類調料煎煮。用現代眼光,不得不詫異唐人煎茶不像煮茶、更似熬湯!

宋朝時,飲茶越發日常化,誠如王安石之言:「夫茶之為民用,等於米鹽,不可一日以無。」將茶的重要性與米飯相提並論。再者,品茗技藝也更富趣味,點茶因此被宋人與焚香、插花和掛畫並稱生活中四般閒事。

點茶獨飲是一種逸趣,清幽雅志陶冶性情;共飲則是另一種樂趣,同好互相鬥茶競技。如何點茶,對曾觀賞《鶴唳華亭》中秋逆曲案真相大白後,皇帝親手教導皇太子鬥茶名場面的看官,應該留有印象。碾碎的茶末被篩籮成粉,太子將茶粉挑入茶盞,注入少許沸水調膏,再分次添水,手執竹筅隨點隨擊,於翠綠茶湯表面打出鮮白湯花。身旁皇帝提點兒子,湯花咬盞久聚不散,乃與人鬥茶決勝關鍵。

常人即便不識點茶,看皇太子一盞茶從工法到成品,約莫也能察覺與日本茶道抹茶的雷同。這是因為日本茶道本以唐宋茶藝為雛型。當時來自日本的遣唐使和留學僧侶,將茶藝飄洋過海引回故國,爾後融入本土行茶禮儀、文化精神發展成「茶道」,傳承至今。

反觀茶原鄉,唐宋茶藝隨後世飲茶方式簡化式微,以致今人熟悉的反倒是明清注重茶葉天然色香味,而流行的沖泡慢品。這般琢磨似乎能理解朋友對茶道的熱衷!他品的既是茶,又非茶。除了茶水本身味道,亦是品茶中所蘊藏的淵源,和千百年來積累交織的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