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提名作業越慢,國民黨總統選戰越辛苦

郭台銘爭取國民黨總統提名,侯友宜表示,「他這一生最重要的是守護中華民國,愛台灣人民,讓大家平安」,希望大家團結。(本報資料照)

隨著郭台銘公開宣布,將全力爭取國民黨二0二四年總統候選人提名,遲不表態的侯友宜態度也越來越明確。這固然使僵局有突破的跡象,卻也為國民黨提名帶來更多變數;黨中央如果處理不好,二0二四總統選戰會打得更辛苦。

距離明年大選只剩九個月,民進黨已經確定四月十二日正式提名賴清德為總統參選人。國民黨則於三月二十二日中常會宣布,總統候選人採徵召方式產生。眼見近期民調賴清德已經後來居上,民進黨的政黨支持度也再度超前,而國民黨參選人卻一直懸而未決,如要按照黨中央原先規劃,等到立委提名完成之後再徵召總統參選人,就要拖到六月中下旬,藍營選民自然十分焦慮。

在這樣的情況下,郭台銘於本月五日召開記者會,宣布「願意做兩千三百萬台灣人的僕人」,並呼籲大家在各樣網路民調、電話民調上表達對他的「唯一支持」,讓他有機會代表國民黨參選總統。這不僅給焦慮的藍營選民一線希望,遲不表態的侯友宜也講出,他這一生最重要的是「守護中華民國,讓台灣人民平安」,希望大家要團結在一起。

侯友宜、郭台銘是藍營目前聲望最高的人,表態爭取提名固然是好事,卻也暗藏危機。根據以往經驗,初選在提名揭曉之前,就算參選者希望進行君子之爭,其支持者卻往往會各為其主,互揭瘡疤,以致提名確定,卻已經留下難以彌補的裂痕,久久難以整合,對於國民黨選情必然不利,二0一九年韓粉與果凍之間的衝突就是最明顯的例子。殷鑑不遠,這自然是黨中央捨初選而採徵召的最主要原因。

問題是,目前已有兩人表態,時間拖得越久,未來表態的人恐會越多,黨中央如果沒有一套公平、公正、公開的提名機制,如何讓未被提名的人信服?假定採黨員投票與民調方式決定,那麼徵召與初選又有何差別?如果不採取這些有客觀數據可考的方式,由誰來決定提名人選?又用什麼方式讓所有爭取參選的人都能接受?凡此種種都恐會造成內鬨,拖得越久就越難收拾殘局。

再者,即使參選者都能約束本身的支持者,但人數越多,力量越分散,未來在民調中,非但賴清德坐享漁利,第三勢力的柯文哲也可能會隨之水漲船高。如果等到賴清德領先差距擴大,必然造成「西瓜效應」,到時候國民黨徵召人選出爐,已經陷入頹勢。

此外,二0二四年要想「下架民進黨」,在野陣營必須整合。從二000年以來六次大選觀察,國民黨最低得票百分之二十三,民進黨則為百分之三十九;這就意味即使二0二四國民黨和民進黨都得最低票,第三勢力也不可能當選。而從去年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民進黨目前基本盤約在百分之四十三。換言之,明年大選只要第三勢力得票超過百分之十五,國民黨就註定落敗。

在這樣的情況下,在野陣營必須整合,也唯有整合才有勝選機會;但整合不僅需要時間,更要等國民黨提名人選確定,才能進行有意義的協調,藍白合作才可能促成。

由此來看,國民黨徵召作業越慢,可能紛擾越多、內鬨機率越大、整合越困難、選戰打得越辛苦。或許,國民黨中央早有盤算,主其事者也已著眼大局鴨子划水進行協調。但不容忽視的是,提名作業越慢,就恐讓藍營選情更為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