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醫:產婦高齡化 早產兒率增加

記者葉進耀∕台南報導

隨著科技醫學進步,全球可救治的早產兒最小週數已經降至22週,成大醫院今年初有一名23週出生重351公克的早產女嬰出院,院方還為她辦慶祝活動,成醫在各醫學中心評比中還得到新生兒最低死亡率與罹病率的績優表現。

成大醫院新生兒科醫師林威廷表示,我國每年新生兒人數不斷下探,但因為產婦高齡化等眾多因素,早產兒比率增加。出生體重小於1500g的早產兒人數,從2017年占全部新生兒的1.86%,至2021年提高為2.11%。面對極低體重的新生兒,讓新手爸媽緊張和擔憂。早產兒會面臨許多挑戰,包括呼吸問題、開放性動脈導管、腦室內出血、壞死性腸炎、感染等諸多狀況,有賴產科及新生兒團隊的仔細評估與照護。

林威廷說,極低體重的早產兒出生後首要遇到的問題就是呼吸,胎兒在媽媽肚子裡有媽媽幫忙供應氧氣,出生後就得自己呼吸,胎兒肺部要到34、35週後才比較成熟,能自行呼吸。因此,發現有早產風險時,產科醫師會先幫媽媽施打類固醇,幫助胎兒肺部成熟;萬一出生後呼吸狀況不佳,可能需要插管,並給予肺部表面活性劑幫助呼吸;如不需插管,也會給予俗稱豬鼻子的呼吸器幫忙呼吸。

他說,早產兒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開放性動脈導管,胎兒時期肺部尚未開始運作,血液需通過連接主動脈與肺動脈的開放性動脈導管,以供應身體其他器官,足月兒一般在出生後1-2個星期內會正常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但由於缺氧、發炎或血管組織不成熟等問題,使早產兒無法自行關閉開放性動脈導管,可能因此產生肺水腫、肺出血與休克症狀,就需使用藥物或手術治療。

另外,早產兒大腦腦室周圍微血管多且脆弱,加上不夠成熟的血壓調控功能,易發生腦室內出血;也需要特別注意危險且致命的壞死性腸炎,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母乳餵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