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博物館副館長陳義雄結合海洋大學研究團隊、原生魚學會及裕民國小老師鍾宸瑞等,成功復育出第一代台灣特有瀕危物種巴氏銀鮈幼苗,目前蓄養保種於海大復育中心。
陳義雄表示,巴氏銀鮈是台灣特有原生淡水魚,兩千年由台灣業餘生態攝影師張永青在野外首度發現,目前僅存於台中烏溪河段的中下游、支流水渠及水塘中。由於棲息地受到河川汙染、外來種入侵及築路築壩等工程破壞,導致生存空間受到極大威脅與壓迫,巴氏銀鮈於二00九年被列入一級保育類動物。
陳義雄研究團隊在林務局「瀕危淡水魚種的繁養殖保種規劃與族群生態調查研究」計畫的支持下,與民間團隊合作進行域外繁殖工作。陳義雄說明,巴氏銀鮈是初級淡水魚,屬於下層近底棲魚類,不常出沒在水域上層,喜好棲息於溪流下游地區的緩流區、有水生植物群集的水體為主,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與有機碎屑為食。
巴氏銀鮈的卵屬於沉性、黏性卵,會將卵附於水草上,繁殖方式較接近埤塘型魚類,成長速度相當緩慢。二0一八年六月出生的魚苗,目前的體長才大約三公分;體長需至少約五點五公分才能達成熟體型,推估個體發育至成熟至少須兩年的時間。比起一般淡水溪魚一年即達成熟體型,成長速度緩慢很多,在野外環境又受到外來種與人為工程等的威脅,使野外的巴氏銀鮈個體逐漸減少。
研究團隊將巴氏銀鮈蓄養於海大復育中心,在沒有外來種威脅的穩定環境下成長,積極進行繁殖復育。十月在海大復育中心及海科館自然繁殖成功子代,並成功紀錄早期發育史,讓巴氏銀鮈的瀕危現狀出現一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