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紫山德善團平時忙著鋪橋造路,為偏鄉民眾守護行的安全,寒暑假期間為弱勢家庭小孩免費課輔,背後推手是紫山德善團執行長李紀達,從小就是阿公和阿嬤扶養長大,深知弱勢家庭的苦,集合一群相同理念的人一起行善,由布施、奉獻得到快樂和滿足。
現年五十八歲的李紀達是新營人,早年父母離異,由阿公和阿嬤扶養長大,家中務農為生,家庭經濟情況並不理想,李紀達很聰明、愛讀書,國中時課業經常名列前茅拿獎學金,考上第一志願的高中,後來考量家境選讀高職,在師長鼓勵下參加全國技藝競賽經常得獎,保送專科,一邊打工、一邊念書,再插大並念到成大航太碩士,畢業後在很多大企業服務過。
李紀達說,求學、工作一路走來遇到太多貴人,讓他經常懷抱感恩之心,他參加地方行善團廿多年,出錢出力,假日帶著年幼的孩子一起參與鋪橋造路,覺得很快樂;十多年前剛好工作遇到分水嶺,考慮後決定由職場退休,不過,他退而不休,靠自己的專業設計機器人賺錢,以繼續從事最愛的公益志業。
「快樂不在物質的追求和享受,在精神境界的追求」。他和一群有相同理念的人,共同發心成立紫山德善團,繼而設立造橋義工家族,家族中不乏八、九十歲的阿公、阿嬤級義工,一起利用假日來舖橋造路,每人出錢出力,為偏鄉資源不足的地方造義工橋,守護行的安全,台南後壁改建危橋,打造了第一座「薪壽橋」,並為第二座「薪雪橋」籌募經費中,採專款專用、募集經費達標就終止募款,讓更多認同理念的人加入行善行列。
李紀達說,除了舖橋造路,寒暑假舉辦育樂營為偏鄉弱勢家庭的小孩課輔,讓偏鄉的小孩有人照顧、陪伴,經費由新營紫山三龍宮香油錢來贊助,不乏認同照顧偏鄉、支持弱勢的理念者,小額捐款不少。
小老師中,不少是早年接受免費課輔的小學生,就讀大學、研究所後,抱著回饋的心情回來,已逐漸形成善循環,未來還希望再推出夜光天使課後照顧,為偏鄉小孩的教育植根基,點亮希望之火。
(記者陳佳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