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大腸直腸癌躍居國人癌症死亡率第3位,在大腸直腸癌的發展過程中,大腸瘜肉被視為發展為腫瘤的前期病變;板橋亞東醫院引進人工智慧(AI)內視鏡影像系統,能精準醫療助預防大腸直腸癌。
亞東醫院超音波內視鏡中心主任鍾承軒表示,大腸瘜肉是大腸黏膜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突起病灶,當大腸瘜肉小於1公分或組織學為增生性者,屬良性病灶,不會有明顯症狀或惡性病變;但若瘜肉超過1公分或發生細胞腺體病變,就有癌化的可能,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待瘜肉夠大或癌化轉移出現症狀時,通常為時已晚。

臨床研究,利用大腸內視鏡早期偵測並切除瘜肉,可降低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達53%;每增加1%的大腸內視鏡瘜肉偵測率,就可降低罹癌風險3%,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與切除瘜肉,對於預防大腸直腸癌的發生至關重要。
鍾承軒表示,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近期引進「CAD EYE的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改變過去醫師檢查大腸瘜肉時需依經驗以肉眼判讀,可在內視鏡檢查期間「即時偵測」大腸瘜肉,並「自動判讀」區分瘜肉種類,大幅提升診斷精準度,也提供是否切除治療的指引。該系統利用超過25萬張大腸鏡圖像進行AI深度學習,是專為大腸內視鏡檢查而開發的創新技術。
鍾承軒表示,「CAD EYE人工智慧內視鏡影像系統」能夠提升並輔助醫師在執行內視鏡檢查和治療時的準確性。檢查過程中系統利用白光影像和連動彩色影像模式進行偵測,當發現異常時,會以藍色框提醒醫師疑似的瘜肉或腫瘤,靈敏度可達94~96%,優於過去經驗判讀。
他指出,在使用藍光影像模式觀察時,AI功能即時診斷和鑑別瘜肉表面結構,將其分類為增生性瘜肉或腫瘤性瘜肉,增生性瘜肉日後轉變為惡性腫瘤機率較低,而腫瘤性瘜肉未來癌化風險相對高,建議切除。透過AI智能輔助運用,CAD EYE不僅成為內視鏡醫師得力助手,提供即時靈敏的檢測資訊及精準的診斷和治療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