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副刊〉漫步新美街

■許永河

新美街午後的日頭在綠葉間嬉戲,細塵於一片光亮中在空氣裡漂浮著,紅磚地面散發出低調的老臺南味,彷彿走進晨光裡的樹林,滿溢的芬多精盈胸,潤人心脾。錯落的屋簷老樹光影,亮晃晃的搖曳。我如游魚穿梭其間,搖尾於老舊的牆垣紅磚間。風月依舊,吐納間依稀聽見,浪逐沙的濤聲,鐫刻在老巷的紅磚上。

街頭不遠處的開基天后宮,船仔媽百年來護衛著水仔尾,在這方靜謐裡,度過了晨昏、四季與熙攘的人群。大殿高懸名家林朝英所書的「湄靈肇造」匾,見證廟堂悠久的身世。後殿觀音側耳傾聽,慈慧的撫慰著芸芸眾生之願。廟前老餅鋪的椪餅,揉合了臺南美食的老靈魂,耐人尋味。

步入昔時的米街,我想用一枝筆記下這條街的色澤、氣味或聲響,也記下我與它的過往。即便甜膩、老腐、乃至頹廢,都是一種生活。少了過往買賣人聲雜沓的吆喝聲,在小巷的安詳裡,享受深沉的恬淡無為,或許無意間會發現許多秘密,藏在屋角的簷苔,匿在破牆的裂縫中。施家父子雙進士美名,在時間洪流裡逐漸被沖淡,如發出一聲不經意的喟嘆後,就什麼都消逝了。石精臼炊煙依舊裊裊,感覺到蒸氣裡肉燥的香氣、湯頭的甜味與青蔥的微微辛辣。味道,不經意的積澱在日子的皺褶裡。期盼老建物能記住那古老的回憶,留住那永恆的瞬間。

順著紅磚踅入俗稱抽籤巷的老街巷,絢麗多姿的壁畫映入眼簾,替老巷增添活潑的氣息。冬陽,一樣的溫潤,百年前五條港水道,千帆過盡,星移物換,成了旅人尋幽訪勝走踏的路徑。路旁老宅院內的九重葛綠過了牆頭,替幽微的門扉添了生氣。大天后宮中面容垂歛的媽祖婆、開基武廟內面如重棗的關帝爺,如常的傾聽子民的心願祝禱。我彷彿在喃喃聲裡聽見些什麼正隱隱流逝,歸於寂靜。

避開車來人往的民權路,往昔的帆寮街成了新美街末段。簇新的建物,取代昔時帆影蔽日的盛況。慈蔭亭裡觀音佛祖依舊面朝西方,護佑著陸化後的這方境域。依著蜿蜒侷促的小徑,仍能感受大嶺頭的高低落差,臺江濱海的沙丘彷彿就在眼前。將自身的五感張開,感受探索的新鮮,街邊幾爿小店為我提供另一道風景,逗留了一份遐思。

晴空暖暖,賦予我一段悠閒的午后;老巷幽幽,引領我一條慢活的路徑。尋著前人的視野,望見滄海桑田的改變,踩踏著足履的回音,彷彿穿越時光長廊,走入一頁歷史。舊牆紅磚綠籬,隱隱述說城市過往;老屋灰瓦木櫺,緩緩飄散古城風華。信步微行,原來發現可以如此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