遛毛孩藥保護牠 別遛出一身病

毛孩外出散步受到蚊蟲、跳蚤叮咬,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若過度搔抓,還會使傷口破裂反覆感染,進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公關提供)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外出散步是維持毛孩健康的最佳活動之一,但若缺乏寄生蟲防範觀念,反而容易使飼主與毛孩身陷傳染病危機。獸醫師指出,受到蚊蟲、跳蚤叮咬後不僅容易引發紅腫、搔癢外,對於無法言語表達的毛孩與孩童來說,由於僅能不斷地搔抓皮膚,過度搔抓會使傷口破裂反覆感染,進而引發蜂窩性組織炎風險。

獸醫師楊靜宇表示,跳蚤等寄生蟲擁有驚人的繁殖能力,在24至48小時間即可順利交配產卵,一生可誕下高達2,000顆蟲卵,若在毛孩身上發現有寄生蟲的蹤跡,家裡的環境極有可能早已淪陷為寄生蟲大本營。

另,有數據顯示,95%寄生蟲是以肉眼難以察覺的形式遍布在家中,光靠清潔打掃無法完全消滅,尤其是毛孩共享家庭環境已成為現代社會常態,若是沒有落實每月定期驅蟲,不僅會帶來家裡環境汙染問題,甚至可能成為飼主與毛孩的健康隱患,一旦不幸碰到帶有傳染病之寄生蟲,恐導致嚴重的人畜共通傳染病。

寄生蟲導致的人畜共通傳染病在我國雖然少見,但被跳蚤叮咬而去診所治療的個案卻有相當多例,不僅毛孩需要擔心跳蚤吸血,體溫高的小朋友、孕婦都是跳蚤喜愛的體質之一。尤其是小朋友的皮膚敏感又脆弱,難以控制抓癢動作,舊的紅疹還未消失,新的便冒出來,頻頻亂抓、細菌滋生的狀況,即有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楊靜宇強調,臨床觀察到許多飼主存在錯誤驅蟲觀念,誤以為只有夏季或是外出才要注意毛孩的寄生蟲問題,但由於台灣處在亞熱帶氣候的地理環境,一年四季都適合寄生蟲繁殖生長。因此,飼主務必為毛孩每月按時驅蟲以防範病媒傳播,如有發現跳蚤叮咬毛孩或飼主的情況,更應加強環境清潔,防止跳蚤繼續繁衍。

隨著寵物預防醫學不斷精進,市面上的寵物驅蟲藥已相當普及,包括口服藥、滴劑、噴劑、防蚤項圈等不同品類,藥效品質上也越趨友善安全。楊靜宇獸醫師指出,每種驅蟲藥的藥物成分與效力不同,飼主應考量寄生蟲種類與個人生活習慣,替毛孩挑選兼具安全性與效力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