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歐盟試圖擺脫兩強牽絆,台灣應借鑑

法國總統馬克宏公開反對北約在東京設立辦公室,認為這違反北約憲章。(路透,資料照)

中國大陸對現行國際體系的挑戰,已引起歐洲國家對美歐傳統盟國關係能否維持不變的質疑。悲觀者判斷,美國為了因應大陸對區域安全穩定的威脅,一定會投入更多資源在印太地區,分散美國整體力量;樂觀者認為不必過於擔憂,因為大陸與俄羅斯結盟必然會強化美歐再次攜手對抗專制政權,這次俄烏戰爭就是最好證明!

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將大陸形容為歐盟的「夥伴、競爭對手和制度性對手」。但中共侵害人權、區域擴張行徑、對歐洲國家的強硬姿態及脅迫等行為,都使得歐洲與大陸的關係嚴重倒退,負面影響至深至遠。他也曾強調,「歐盟必須全力捍衛歐洲的利益和價值觀,並強化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秩序」。換言之,歐盟必然選擇站隊美國,共同遏止中共亟欲改變現行國際秩序的挑釁。他近期就說到,歐盟高峰會將在六月討論歐洲的整體「中國政策」,屆時將會「更新並重新校準對中戰略」。

不過,歐洲國家並沒有一致的共同利益,加上歐盟採共識決,因此通過該戰略恐怕還需經過不少外交折衝。法國總統馬克宏就公開反對北約在東京設立辦公室,認為這違反北約憲章,這也顯示並非所有歐洲國家全盤接受美國印太戰略。

不僅如此,歐洲人民雖認同美國力挺北約對抗俄羅斯的戰爭行為,卻不見得對美國圍堵大陸的作法有興趣。馬克宏今年四月訪問中國大陸之後,提出歐洲應該尋求「戰略自主」,除了要減少對美國的依賴,還應避免捲入美陸在台灣問題上的對抗,當時引發部分歐洲國家的反彈,台灣偏綠媒體更譏諷他淪為習近平的「小弟」。然而,最新民調結果顯示,多數歐洲民眾選擇靠攏馬克宏的想法,四成六受訪者仍將中國大陸視為盟友或必要合作夥伴,而且有六成二受訪者在美陸衝突選擇維持中立,支持美國僅有二成三。

整體而言,多數歐洲民眾雖然反對專制政權,不過並未將中國大陸視為立即性威脅,與美國過半民眾厭惡中共當局的感受有明顯差異,而且歐洲內部對中共當局的看法也有地區之別。根據柏林智庫的研究,西歐國家較為傾向從經濟安全的角度看待中國大陸的相關挑戰,但是中東歐國家或因曾有過被共產黨統治的經驗,或是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直覺反應,更支持從傳統安全檢討中共當局帶來的長期挑戰,也比較靠向支持美國繼續領導北約的立場。

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提出「去風險」、而不是「脫鉤」的對陸思維,應該是為即將揭曉的對陸戰略路線圖鋪陳方向,避免引發歐盟內部更多爭議,畢竟會員國各有利益考量,不可能接受美國全面對抗中共的國安思維。因此,歐盟固然因俄羅斯的戰爭行為而提高對專制政權的警惕,卻不會因此就急著與美國共同圍堵中共。

對於歐洲內部戰略利益與思維的分歧,拜登政府瞭然於心,甚至連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康貝爾也對北約東擴到亞洲表示不安。若從美國亟欲與中共當局恢復全面高層對話的角度來看,康貝爾的顧慮應該不是空穴來風,因為美國要避免讓北京有被圍堵的觀感,更防止將中共更進一步推向俄羅斯。

美國與中共的競爭短期內仍會主導國際政治,歐洲國家正尋求擺脫兩強之爭的牽絆,至少不願被捲入其中,台灣該學學歐洲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