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建興∕專題報導
受到當前國際政治情勢的影響,兩岸交流衍然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連帶農業交流也跟著受到波及,農產品貿易出現萎縮局面,若兩岸農業不再合作及交流,勢必衝擊台灣農業的發展。
但在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及國民黨立委陳玉珍出席海峽論壇,並與中國大陸國台辦主任宋濤會面之後,台東生產的鳳梨釋迦重新開放銷往中國大陸,這就是當面溝通、交流,所產生的良性互動。
其實,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是兩岸關係發展起步最早,基礎最好、成效最明顯的領域之一。兩岸農業資源、技術、人才、資金和市場的共用融合,不僅密切兩岸農業合作及交流,也促進台灣精緻農業在中國大陸廣大市場中得以茁壯成長。
以往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都是採用兩岸三地的轉口貿易形式,部分經過兩岸「小三通」的模式登陸,中轉讓台灣優質的農產品在品質和成本上,皆受相當影響。
而兩岸大三通直航之後,台灣農產品登陸常態化,台灣水果等農產品保鮮度提升,價格成本降低,很多台灣農產品經銷商開始更加關注廈門等口岸的中轉效應。福建與台灣具有地緣相近的便利性,具打造台灣水果等農產品登陸的集散地和中轉地的地位。
但近年因地緣政治因素,中國大陸自二0二一年三月起陸續以不符合國際慣例與科學原則的理由,暫停我國鳳梨、釋迦等多項農漁產品進口,中國大陸在二0一九年十一月提出要求各國輸陸食品企業必須註冊的相關規定草案。
甚至於,中國大陸商務部更公告,從今年四月十二日起,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被調查措施與涉及產品二千四百五十五項,主要包括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
因為中國大陸農產禁令,去年我國農產品外銷中國大陸金額為六億七千八百零六萬美元,比前年減少將近四成;而去年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值為十三億六千五百零五萬六千美元,還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三點五,主要進口的農產品大宗為穀類、生鮮蔬菜、中藥材、葡萄糖漿、酒、糠、麩皮、飼料副產物、木材合板等。
我國多年來管制八百三十項中國大陸農產品進口,包括稻米、花生、大蒜、紅豆、東方梨、香蕉、芒果、鳳梨、液態乳等敏感性關稅配額產品,及國內大宗產品如茶葉、高麗菜、白菜、馬鈴薯、洋蔥、重要水果、花卉、畜產品、鮪魚、吳郭魚、牡蠣等我國生產的主要初級生鮮及加工產品。
由於當初兩岸都加入WTO,會員國彼此需給予對方最惠國待遇,但我方排除中國大陸;同時,至今我方禁止中國大陸八百三十項農產品進口;而中國大陸這次進行貿易壁壘調查,也可能是大陸的農民、公司向大陸商務部抗議,因此做出的動作。
國民黨立委王鴻薇指農委會對中國大陸禁台灣農產品於WTO無作為,也沒提告,農委會則回應依WTO相關規範,會員間若有貿易糾紛,要先尋求雙邊管道解決,才會再於相關委員會提出特定貿易關切;若仍無法獲解決,才能依程序再訴諸爭端解決機制仲裁來提告;而我方於二0二一年迄今已五度提出特定貿易關切。
為了協助農民解決農產品無法銷往中國大陸的問題,農委會以轉介其他國外市場,或是以補貼方式來幫忙農民度過危機,也積極輔導農民轉型,以更具競爭力的農產品外銷到國際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