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妙論 加加減減四招 揮別便祕口臭

 記者吳瀛洲/新北報導
 林小姐有便祕、放臭屁的困擾,有時喝優酪乳才容易解便,近期又感到腹部悶脹竟然排出硬便伴鮮血,原以為是生理期,沒想到往後排便都伴有鮮血,讓她疑懷自己有了痔瘡;近來她舌頭紅腫、長口瘡,同事還提醒她口中有點異味,於是林小姐到衛福部台北醫院中醫科求診,希望透過中醫改善體質與解決便祕、口臭等困擾。
 台北醫院中醫科醫師賴博政表示,中醫認為便血多屬胃中積熱或濕熱蘊結,一般因過食辛辣食物,導致熱積於胃,積熱上擾便會使口腔有口苦或口臭,若積熱向下則會影響腸胃消化吸收,嚴重者損傷腸胃的血管,血液隨大便而出而為便血;或過度食用高熱量高脂肪的加工食品,導致消化功能失常,濕熱結於腸道,而導致便血。
 至於痔瘡,賴博政表示,痔瘡好發於中年男性,以45歲至65歲比例最高,目前認為是肛門周圍的結締組織、小血管及平滑肌等纖維因為排便不易,解便時不斷反覆摩擦,牽扯周圍的襯墊所造成,常見的症狀有大便時間變長且較不易解出、解便時伴有鮮紅色的點滴狀出血、肛門口搔癢疼痛、肛門口自覺或有異物下墜感。另如體重過重、平時沒有運動習慣、長時間久站久坐、懷孕婦女也是痔瘡的好發族群。
 賴博政以林小姐為例指出,林小姐長年喜食油炸辛辣物、長期便祕、平時也沒有運動習慣,此類族群幾乎都有痔瘡困擾,但只要透過一些方式即可改善,若太不舒服再選擇就醫。不過如果解便看到的血是暗紅色,且排便習慣有改變、體重急遽下降,則建議儘速就醫做進一步檢查,由醫師評估是否需做切片檢查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
 賴博政提供「加加減減四招」,能趕走長期便祕、口臭,還能預防痔瘡:
 1、「增加」膳食纖維與飲水量,蘋果、芭樂、水梨、柳丁、橘子、香吉士及空心菜、地瓜葉、菠菜、韭菜、青椒、花椰菜、芹菜、筊白筍、芥蘭等,多食用含有較多膳食纖維的蔬果,及補充適當的飲水量,能幫助通便潤腸,進而改善口臭。
 2、「增加」運動機會,尤其是活動下肢,增加骨盆腔血液循環;若因工作而長時間久站或久坐者,可每半小時伸展一次,透過控制體重也可降低痔瘡發生。
 3、「減少」忍便的習慣,有便意時強忍會造成便祕更嚴重,因為忍便是便祕的主要原因,就是糞便中的水分持續被大腸吸收,導致糞便變的乾硬,解便時就變得困難。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可幫助排便,也可用清水沖洗和溫水坐浴的方式增加血液循環,並避免因痔瘡產生的疼痛。若能慢慢養成每天固定排便的習慣會更好。
 4、「減少」油炸辛辣飲食,或盡量不食用含有辣椒、胡椒鹽、蔥、洋蔥、薑、米酒、大蒜調味的食物,及燒烤煙燻炸物、麻辣鍋、咖啡、酒等,而改以汆燙、水煮食物取代,能改善腸胃積熱、排便便祕的困難。冬季食用麻油雞、薑母鴨、羊肉爐等藥膳,建議依個人身體狀況適量溫補食即可,補過頭可能會太上火導致鼻血、牙腫、便祕、痔瘡爆發等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