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者拒食 恐因認知功能受損

劉政傑醫師說,吞嚥機能,會隨著年紀慢慢地退化,除了動動手腳, 吞嚥肌肉也是需要運動的。(記者彭新茹翻攝)

記者彭新茹∕新竹報導

進食是失智照護上重要卻又複雜的問題,需多樣化的考量與應對。當病人進展至嚴重失智症時,往往已不能和家屬溝通,不僅無法活動且活動完全需要他人幫忙;該階段的病人咀嚼及吞嚥也會變得困難,可能會出現體重下降、虛弱、並且食物也可能會進入到肺,造成吸入性肺炎。

北榮新竹分院家醫科醫師劉政傑表示,分析失智者進食困難可能的原因,一係在生理方面,從牙齒、口腔、味覺、視力,腸胃、睡眠、情緒、感染等,都可能產生影響。尤其失智長者有時無法說出哪裡不舒服或疼痛,有賴照護者觀察是否有與以往不同情形,進一步找出可能原因。

其次在心理方面,當遇到不愉快的事,失智長者會直接反應在行為上,拒食是其中一種方式。

第3係環境方面,包含身處新環境、噪音或過熱等干擾,光線太暗或餐具與食物顏色相對照下無法看清食物,還有房間有不好的氣味,配戴不合適的假牙使得咀嚼功能受限等。

最後則係照護技巧,催促長者快吃、未給予適當的引導進食流程,提供過於複雜、太硬、太大塊的食物,或長者所忌諱的食物等,都可能影響進食意願。

劉政傑指出,長者拒食可能是被照顧者無法控制的行為,因認知功能受損,無法判斷什麼事可做、什麼事不能做。必須研究可能原因,找出可能解方,同時了解今天找到的解方,明天不一定適用,要有耐心再找新方案。

當失智症進入瀕臨死亡之時,對於營養以及水分的需求降低,若過度以鼻胃管進行管灌餵食,反而容易增加患者出現四肢水腫、易嗆咳等症狀,或因腸子蠕動過多而導致腹瀉不適,對患者生活品質帶來負面影響。

劉政傑指出,進食能力下降、吞嚥遲緩是人類自然邁向人生最後一哩路必經的正常路程。若為了維持生命被迫承受插入鼻胃管的痛苦,失去存活尊嚴,對於很多患者來說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路。

病人自主權利法已認定民眾只要簽署「預立醫療決定」,在5種特定臨床條件下,可以選擇接受或拒絕「維持生命治療」以「人工營養及流體餵養(如鼻胃管等管灌餵食)」全部或其一。希望藉由新法的施行,未來能讓民眾在走到生命盡頭之時,能憑自身意願決定自己要接受何種治療方式,活得更有自主權、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