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50歲女性去西藏旅遊時,事先服用高山症預防藥物,但到了海拔3千公尺地區時,出現惡心、想吐、喘的症狀且無法移動。隔天情況改善便繼續行程,上升至4400公尺時,劇烈頭痛,吃止痛藥也無效果,撤退至3800公尺才感覺改善。醫師提醒,登山後頭暈、缺氧,可能與貧血有關。
收治個案的書田診所家醫科主任醫師周明文指出,該名女子返台後至門診檢查,發現血紅素只有8.8(女性正常值為11-16),鐵蛋白7.3(正常為20-300),診斷為缺鐵性貧血。因貧血者的血紅素較少,在高海拔地區空氣中的氧氣也減少,使得身體組織能獲得的氧氣又比健康者更少,導致較易出現缺氧症狀,甚至高山症。
周明文表示,當在高海拔地區時,大氣壓力較低,空氣中氧氣減少,血紅素可以結合的氧氣較少,可能使身體組織缺氧產生不適,嚴重時會造成高山症。一般人到了高山,會用代償機轉來適應低氧環境,短期的代償機轉包括心跳加快、呼吸加速;長期的代償機轉則是增加血紅素。
缺氧引發高山症症狀包括頭痛、頭昏、失眠、惡心、嘔吐、厭食、虛弱等,嚴重者可能產生腦水腫導致步履不穩、嗜睡、昏迷;或是肺水腫造成呼吸困難。倘持續惡化,即有生命危險。
由於高山症的發生與否,主要決定於個人體質及登高的速度。周明文表示,心肺疾病及貧血都是高山症的危險因子,至高海拔缺氧的環境,有可能更容易出現身體缺氧的症狀。
高山症最重要的治療方法,就是儘快向低海拔處移動,其他的方法包括氧氣治療、藥物治療及休息。前往高海拔前服用適當藥物,或是緩慢、漸進地向高海拔處移動,都有助於高山症的預防。
周明文提醒,許多人有貧血而不自知,倘有規劃攀登高山或是前往高海拔地區旅遊者,特別是女性,應先確認自己有無貧血,如有貧血問題,應先諮詢醫師評估風險,最好能在治療改善後再出發,降低缺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