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台南中醫師公會專欄〉中醫辨證治療慢性低血壓

25歲林小姐平常容易頭暈、心悸且倦怠,白天全身肌肉痠痛,月經前後容易頭暈更甚,血壓95/65mmHg P:61,西醫診斷為低血壓,經友人介紹至本院所求助中醫治療。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身材偏瘦且面色淡白。聞診:聲音低弱。問診:平素容易頭暈且心悸無力倦怠感、月經前後頭暈更甚、口乾、夜眠時雙小腿痠緊、全身肌肉痠痛、貧血(血色素9~10gm/dl)、胸悶、晨起口乾苦、大便日行。舌診:「舌尖紅且地圖舌」。脈診:「左寸關細澀,右寸浮取略緊」。中醫證型:「氣血虛損且挾有寒邪」。內服處方思維:「補氣養血、祛寒」。內服中藥配合針灸循經取穴治療2個月後,血壓110/75mmHg P:61,血色素13 gm/dl,且上述諸症緩解。

「體質性低血壓」的定義:若無特殊的病因,男性低於110/60mmHg、女性低於100/60mmHg,且伴隨疲倦、暈眩、心悸、情緒低落、睡眠障礙、甚至昏厥等相關症狀。另外,心因性功能失調、體循環量減少、血管或神經功能失調(自律神經功能失調、迷走神經性失調、頸動脈竇過度敏感)、代謝性自律神經功能失調(糖尿病、腎上腺功能不、嗜鉻性細胞瘤、類澱粉病變、紫質症)、藥物(抗巴金森藥物、硝酸鹽、三環抗憂鬱劑、抗高血壓藥物、乙醇、Phenothiazines)的問題是造成「器質性低血壓」常見的因素。治療方式包括1.增加體循環量:增加水分或鹽分攝取;2.使用彈性襪;3.礦物性皮質類固醇;4.增加血管收縮張力;5.運動;6.咖啡因;7.維他命;8.精神治療及心理支持。

慢性低血壓於中醫隸屬眩暈、 血虛、 氣虛之範疇,本病多由「氣血不足,清陽不升」所致。治療以「養血、益氣、升陽為」主,佐以「補虛、助陽」。常用方:補中益氣湯(益氣升陽、調補脾胃),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大補元煎(補元氣、益陰血),二陳湯(化痰降濁)。

長期血壓偏低的患者可能較容易感覺到疲倦、暈眩、情緒低落等症狀,有些憂鬱症或老年失智症也被認為和慢性低血壓有關。慢性低血壓的盛行率並不高,且多出現於年輕族群,中醫針對個人體質,藉由針藥併用來調氣補血,並配合下肢足量的運動,攝取足夠的水分與電解質,適量飲用咖啡與茶。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