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金龍攝)
記者陳金龍∕台中報導
父親節將屆,有些爸爸上班工作疲累,回到家就窩在沙發上懶得動,如同馬鈴薯一般腰圍粗大,小心代謝症候群上身。代謝症候群相關疾病包含高血壓、高血脂、脂肪肝、心血管疾病、失智、第2型糖尿病與罹癌風險增加等。
童綜合醫院舉辦「活力爸氣‧筋勇健」活動,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師楊洽洲教大家如何改善3高的運動方式,「告別馬鈴薯爸爸」。
楊洽洲表示,改善血壓以有氧運動游泳、跑步、快走、腳踏車、直排輪、球類運動等為主,每週進行3~5天,每週至少超過150分鐘,或每次30~60分鐘。運動前先測量休息時血壓,若超過180~110毫米汞柱則當天不宜運動;體能不足者先以延長運動時間30分鐘以上為目標,再逐漸增加運動強度。
改善血糖以有氧運動為主,阻力運動徒手體操、伏地挺身、機械式重量訓練等為輔,可搭配柔軟度運動伸展操、瑜伽、太極拳等暖身,每週3~7天,每週至少超過150分鐘,或每次運動30~60分鐘。運動前先測量血糖,空腹血糖>300mg/dL不建議自行運動,應先就醫治療;低於70mg/dL者需先補充小餅乾才能開始運動,避免過程中出現血糖過低情形。
改善血脂以有氧運動游泳、跑步、快走、腳踏車、飛輪、球類運動等為主,阻力運動徒手體操、伏地挺身、機械式重量訓練等為輔,每週3~7天,每週至少超過150~250分鐘,或每次40~60分鐘為基準,每週能量消耗2000大卡以上。服用降血脂藥物者易合併肌肉損傷,若運動中肌肉異常痠痛應降低運動強度,肥胖者應注意採用減輕關節負擔的運動。
楊洽洲提醒,當身體有任何不適應停止運動;若為嚴重病症或有併發症者,應在醫師診治評估下才能運動,並最好有物理治療師從旁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