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佳伶∕新營報導
農業缺工,加上龍眼一向以人工脫粒,費時又耗力,國立中興大學研發龍眼脫粒機即將問世,廿二日在東山區仙湖農場舉辦示範觀摩會,將一串串的龍眼放進脫粒機後,一顆顆的龍眼由枝梗脫粒掉下來,平均每小時可脫粒一百卅至一百五十公斤,省工又有效率,吸引不少果農前往觀摩。
台南龍眼栽培面積達三千六百多公頃,產量約二萬二千多公噸,去年產值約有八點五億元,東山區種植面積一千三百多公頃,為全台主要產區之一。龍眼的採收方式多以人手折斷或用剪刀剪斷、或以鋸子鋸斷成串的枝梗果實,並以成串果實上市販售;成串的果實不利運輸、儲藏、加工以及外銷,且消費後殘留的枝梗葉廢棄物造成環境負荷。
農業部農糧署農業資源組農業資材科長陳麗玉說,面對缺工和龍眼逐漸走向粒裝消費的趨勢,一一0年起研發機器因應需求,經過三年的研發脫粒機已可使用,提供果農就地脫粒的方式,讓枝梗廢棄物留置果園供做堆肥再利用。
「農業機械與自動化研究計畫」由中興大學研發龍眼脫粒機,取得國內「果粒脫粒機」等發明專利,並完成商品機零組件之規格化工程製圖與製作組裝工程研製完成商品試驗機,該脫粒機不僅可用於龍眼,也能用於荔枝。

該脫粒機只要一人操作,每小時龍眼的脫粒效率可達一百卅公斤至一百五十公斤,相當有效率,預計今年內將技術移轉給相關業者加以推廣,以造福果農。
不少參與觀摩會的農民說,目前農業缺工問題嚴重,加上人力成本高,龍眼脫粒機問世可成為農民的好幫手,不過,龍眼採收期短,未來脫粒機可能以代工或租用方式較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