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68歲男性有排尿不暢感,起身容易漏尿、下腹悶脹且腰痠、偶排尿燒灼感,西醫診斷為攝護腺肥大造成的尿失禁,服西藥仍未明顯改善,經友人介紹前來到中醫診間求治。
中醫四診紀錄如下,望診,面色無華、身材偏瘦;聞診,聲音綿弱;問診,排尿不暢且餘尿感、坐下站起容易漏尿、納差、下腹悶脹、大便軟散、下背痠痛、夜眠差;舌診,舌淡紅苔白膩;脈診,左關弦尺弱,右關沉濡。中醫辨證:「脾腎兩虛,肝氣鬱滯」。處方思維:「疏肝理脾,溫陽補腎」。內服中藥配合針灸治療後,上述諸3週明顯改善,目前續服中藥及自己按摩肚臍周圍穴位調理保養。
依據國際尿禁協會將尿失禁定義為:不能由意志控制的漏尿,即在意識清醒的狀態下尿液自行排出。常伴有腰痠或痛,四肢乏力,甚則小便淋漓或頻數等症狀。造成尿失禁的原因,包括女性先天尿道較短、停經後女性荷爾蒙缺乏、泌尿道感染、吸菸、懷孕與產後、慢性肺部疾病、勞力粗重工作。尿液的形成與排泄,尤與腎和膀胱的關係最密切。《素問‧靈蘭秘典論》云:「膀胱者, 州都之官, 津液藏焉, 氣化則能出矣。」因此,小便失常的各種疾病多可歸之於氣化失常。《素問‧ 宣明五氣篇》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由《內經》的論述可知,尿失禁多為氣虛固攝無力,氣化失司,不能約束尿道,尿液不能固守而致。腎開竅於二陰,主氣化而司開合。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火不生土則脾陽失健運。另,肝經絡陰器,故尿急憋不住,乃肝氣鬱於下,鬱而衝擊膀胱,但肝氣鬱於下則是脾氣升發不夠。綜上所述,小便的異常,可從「肝、脾、腎」3臟著手,藉由「疏肝運脾,溫化腎氣」來施治。
尿失禁的病因很難由單一原因或單一層面評估,一般先由非藥物治療或行為治療著手,如骨盆底肌肉運動、膀胱訓練、生活型態介入;若症狀持續則考慮合併使用藥物治療;當以上療效皆不顯著時,最終才會手術或侵入性治療。飲食上忌諱生冷食物,少吃瓜果類、大白菜與冰冷飲品,晚餐過後少喝水,也少喝茶、咖啡與酒等有利尿作用飲料,睡前先排尿,盡量排空。中醫藉由「辨證求因,審因論治」之獨特性,探求病源,可儘速達到治癒目標。
(作者∕台南市銘輝中醫診所醫師蕭銘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