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國健署5日指出,去年出生的寶寶有13萬9222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98.7%,其中發現768名寶寶有聽力損失問題,若能把握聽語發展黃金期,在出生1個月內完成篩檢、3個月內完成確診,並於6個月大前開始配戴聽覺輔具與接受聽語療育,就可幫助孩子回到有有聲世界。
國健署指出,聽力是語言發展的開端,台灣地區每1千名新生兒就有3至4人為先天性聽損兒,去年出生的寶寶有13萬9222人接受聽力篩檢,篩檢率98.7%,發現768名寶寶有聽力損失問題。
國健署呼籲家長,嬰兒出生後3天內應接受聽力篩檢,若未通過者,應儘快帶寶寶至醫院檢查,確認是否有聽損、聽障情形及其嚴重程度,並遵從醫師建議,儘早進行聽語治療及復健等療育,或配戴助聽器、人工電子耳等輔具,協助孩子透過聽覺學習語言的機會,若能即時轉介療育,則先天性聽損兒仍可擁有接近一般孩子的口說能力。
國健署表示,孩子通過新生兒聽力篩檢並不代表終生沒有問題,部分孩子在發育過程中,會因為遲發性聽損、中耳炎、外傷、腦膜炎、感染及藥物使用等因素造成聽力受損,因此家長在平常生活中,仍要多留意孩子聽力狀況。
平日可透過「兒童健康手冊」的「聽力簡易居家行為量表」檢視及觀察孩子的聽力情形,例如寶寶在3到6個月大時,是否會對環境中的聲音表現興趣,7到12個月大時,喜歡玩會發出聲音的玩具,1到2歲大時,可以說爸爸、媽媽等簡單的單字。
另外,如發現家中3到4歲小孩有講話慢、發音不標準,或對父母的呼叫若有若無的反應,家長應盡快帶孩子至醫院,尋求耳鼻喉科醫師檢查是否有聽力問題,避免錯失學習語言的先機,早期發現並予以治療及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