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9月份是蜜蜂或胡蜂螫傷通報旺季,醫師提醒,研究顯示,若被大量蜜蜂、或同時被胡蜂螫傷20處以上,螫傷部位較多或年齡較大者,遭螫後可能產生較嚴重中毒反應。
根據台北榮總臨床毒物諮詢中心統計,2001-2021年期間,共有611名因蜂螫傷通報至毒物中心的病人,其中蜜蜂和胡蜂(俗稱虎頭蜂)螫傷主要發生在夏秋,且於9月達通報人數最高峰;有29人嚴重中毒症狀,甚至有17人因中毒而致死。
北榮毒藥物諮詢中心主任楊振昌說,蜜蜂和胡蜂螫傷,可能引起全身性毒性反應,包括過敏反應、凝血功能異常、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損傷和肝損傷等。
他指出,依各式臨床案例,過去曾有消防隊員要上山處理虎頭蜂窩,卻在穿好防護裝備前,因卡車經過驚擾蜂群,導致隊員被螫,造成顏面神經麻痺,分隊長還出現嚴重過敏性反應;此外,曾有飲酒民眾被蜂群攻擊,雖然蜂螫數量不算太多,仍引發凝血功能異常,造成腦出血。
產生嚴重反應的風險因子部分,楊振昌表示,遭螫傷數目越多,毒性反應就越嚴重;對於胡蜂螫傷,若螫傷數超過20處時,則可能產生嚴重中毒症狀,甚至死亡。年齡較大者及身體多處部位被螫傷的病人,都與是否產生嚴重中毒具有顯著相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