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關節僵硬疼痛 當心類風濕性關節炎

醫師蔡世滋提醒成年女性,類風濕性關節炎可能會逐漸破壞關節結構,恐讓人全身疼痛到連出門都難。
(醫師提供)

記者戴淑芳∕台北報導

35歲的小婷(化名)體重破百,23歲時兩側手腳關節出現僵硬疼痛,原不以為意。沒想到漸漸地連日常開門、開火煮飯、開車等動作都感到困難,就醫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收治小婷的振興醫院家庭暨社區醫學部主任蔡世滋醫師表示,小婷開始先用抗發炎藥、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所幸後續符合健保給付資格,自2015年起陸續接受生物製劑治療,迄今狀況改善、關節腫脹熱痛都獲緩解,可如常生活作息、也恢復上班工作,更可定期開車載媽媽一同回診,生活回歸常軌,讓她好開心。

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失常,關節滑膜發炎、過度修補增生,逐漸破壞關節結構;全身受侵犯部位主要為關節、且多為對稱性,造成關節紅腫疼痛,甚至磨損、破壞及變形;有些病人甚至會侵犯關節外的器官系統,屬於一種全身性免疫發炎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影響全身上下關節,還會侵犯其他器官及併發共病,包括心血管硬化、肺纖維化等。台灣的病人一開始先出現關節外症狀的比例較低,多半都以關節出現問題為主。

蔡世滋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年齡,常見於30-60歲間,尤其中年婦女較易發病、男女比約1:3;而16歲以下及高齡男女性也都可能發生,只是比例較不懸殊。

類風濕性關節炎致病機轉包含:環境因素(如抽菸)、宿主(病人)本身因素(如基因)、微生物等媒介(感染)有關,詳盡的病因仍未被徹底了解,診斷須多方面綜合評估,治療已有良好藥物可控制。

蔡世滋提醒,現今治療強調掌握在關節未達不可逆破壞前,採用生物製劑或小分子藥物介入治療。透過醫病溝通、決策共享,病情多能獲得大幅改善。另外,此病女性患者較多,即使懷孕,也有適宜的藥物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