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心理失衡 家長應多陪伴鼓勵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醫師侯育銘表示,現代人如果沒有適當的抒發方式,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記者湯朝村翻攝)

11歲的小芳父母離異,平日父親忙於工作,自小由姑姑撫養長大;小芳對姑姑表達自己對生活感無趣、不想上學,害怕和同學相處等。醫生建議家人多給予陪伴與鼓勵,儘快回到學校,利用學校輔導資源協助適應,假日多到戶外走走;同時也鼓勵小芳勇敢地把感覺說出來,並設定適宜的日常目標,肯定她應有能力面對可以達成任務。家人也適時給予正向鼓勵,加上家人多陪伴,心情有所轉變。

嘉基自殺暨藥酒癮防治中心主任醫師侯育銘表示,現代人的生活充滿各式各樣的壓力,包括環境的多變、人際關係的疏離、職場競爭與景氣瞬變、疾病造成失能與失業、生活經濟來源頓失等,如果沒有適當的抒發方式,容易產生自殺的念頭。

根據衛生署統計,111年自殺通報人次4萬5366人次;其中,14歲以下2688人次、15~24歲12952人次的通報次數較往年明顯增加,死亡人數3787人。自殺原因不論男女,以感情、家人間或人際關係約占4.5成,不願說明或無法說明近2成,多是不願承認自己有憂鬱症,也抗拒尋求專業治療。

侯育銘強調,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議題備受重視,尤其在自殺事件發生在青少年族群有逐年上升趨勢。鼓勵家長多觀察及關心家中孩子,如發現孩子失眠、不想上學、胃口不好、提不起勁、負面思考、缺乏自信等情況,應多以親子陪伴,並重視其心理健康問題,勇於尋求專業醫療協助。

(珍惜生命,請撥打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