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維京手 掌腱膜孿縮難握拳

林高田醫師將治療板機指的針挑手術應用在掌腱膜攣縮症,治療效果很好。(記者王正平翻攝)

記者王正平∕高雄報導

59歲郭先生,小指、無名指彎曲攣縮長達3年,左右手掌無法平放桌面、無法合掌,就醫檢查罹患又稱「維京手」的掌腱膜攣縮症;專精骨科、手外科的醫師林高田表示,此病盛行於北歐族群,亞洲人罕見,但台灣台南安平卻有不少這樣的病人,當地俗稱「荷蘭病」,而據英牛津大學6月研究也發現「維京手」與已滅絕4萬多年的人類近親尼安德塔人的基因有關。

中正脊椎骨科醫院林高田教授表示,手掌腱膜攣縮症的發病年齡超過50歲,其病程進展很慢,患者3年前剛發病時手掌無法平放在桌上,以無名指為中心,慢慢衍生到小指、中指也伸不直,就醫時他左、右手的小指、無名指、中指筋膜已纖維化、攣縮。

10月初,患者左手掌接受經皮針挑手術,2週後換右手針挑手術,醫師利用針將攣縮筋膜逐一切開,術後小指、無名指、中指彎曲攣縮獲得改善,並恢復手指的正常伸展。

林高田說,掌腱膜攣縮症以北歐人罹病率較高,因此又稱為「維京手」,雖然亞洲人較少見,但台灣比較特別是在台南安平區常見這樣病人,當地俗稱「荷蘭病」,這可能與荷蘭人的後裔有關。

郭姓患者左右手掌無法平放桌面、合掌,就醫檢查罹患又稱「維京手」的掌腱膜攣縮症。(記者王正平翻攝)

林高田說,掌腱膜攣縮症的病因過去以為與酗酒、糖尿病或服用癲癇藥物有關,但可能仍與基因相關,今年6月英國牛津大學最新研究發現與掌腱膜攣縮症的150多種相關基因中有3個基因是遺傳至尼安德塔人基因,尼安德塔人早在4萬2千年前已從地球絕跡,其基因竟與掌腱膜攣縮症有關,這是很有趣的發現。

傳統治療方法是手術切開皮膚,再將攣縮的筋膜切斷,10多年前他將切除的筋膜送病理檢查,發現沒有特別病變,與一般人纖維化筋膜沒差別,因此將治療板機指的針挑手術應用在掌腱膜攣縮症,多年後在國外醫療文獻也發現相同的治療方式,真是「英雄所見略同」。

林高田醫師將小指、無名指、中指皮下攣縮的筋膜逐一切開,治療效果很好。(記者王正平翻攝)

林高田說,除了傳統手術外,另外在攣縮筋膜注入類固醇或酶製劑,但效果不盡理想,至於利用針挑手術治療腱膜攣縮症,需把皮下一排10幾個攣縮的筋膜逐一切開,臨床治療效果很好,病人術後2、3天就可以碰水、洗手、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