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鄭鈞云/基隆報導
展現在地海洋保育守護成果,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一一二年海洋保育在地守護的五十九個團體,週末在海洋科技博物館舉辦嘉年華活動,分享在各地的愛海經驗。運用各種愛海展覽、表演與闖關、釣魚體驗、講座、手作DIY等活動,引領探索海洋世界,現場吸引超過千人次民眾共同參與,認識海洋之美。
海洋委員會主任委員管碧玲致詞時強調,海洋保育法未能在這個會期通過,會努力在下個會期完成與相關部門的溝通後,力求通過。管碧玲指出,在地守護計畫從第一年十八個民間團體到今年的五十九個團體,從生態系復育、海洋公民科學家、友善釣魚行動、海洋保育推廣及潔淨海洋行動五大角度發想並執行相關工作。會中也頒發「綠蠵龜獎」給服勤時數逾百小時的海洋保育志工,及頒發感謝狀予「台灣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及「財團法人日月光環保永續基金會」,感謝民間企業對於海洋保育的貢獻。這些都是聚沙成塔的力量,希望能喚起更多國人意識到海洋永續的重要性,進而付出實質行動。

管碧玲表示,本年度各執行計畫的團體(學校)成果豐碩斐然,特別舉例「五洲園掌中劇團」將白海豚保育的正確觀念透過傳統布袋戲表演方式,讓海洋保育深入傳達到台灣的每個角落及每個族群;一群生活在石梯坪海岸的阿美族人組成「豐濱鄉港口社區發展協會」下,對硨磲貝進行生物監測與向遊客民眾宣導生態保育。「台灣淨海協會」邀請各級學校機關共同參與淨灘行動,將海保教育向下扎根,並投入資源訓練能夠執行海洋廢棄物清理的專業潛水員,同時把海漂玻璃開發成美麗的鑰匙圈、耳環飾品等,把海廢循環再利用的價值發揮到最大。
海保署署長黃向文提及,很高興看到在地海洋保育量能已逐步建立,且今年的在地守護計畫參與成員更新增學校,相信透過教育,能更確實地將海洋保育觀念傳承到下一代。海科館館長陳素芬也開心的表示,活動讓來館參觀的民眾認識許多保育團體,內容多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