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69歲榮民簡先生感冒後,咳嗽加劇、發燒胸痛,出現呼吸困難現象,醫師診斷是感冒引發細菌性肺炎,經抗生素治療並住院2週後出院;但因肺功能受損,經常乾咳或感到呼吸不順,醫師透過呼吸治療師指導做肺部復原運動,平日也勤做呼吸技巧訓練,胸悶、呼吸不順的不適感大幅降低。
中榮嘉義分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陳俊升表示,若肺部產生疾病,臨床上,除大眾熟知的藥物治療外,也有運動訓練、營養諮詢、疾病認知教育、心理諮商等方式可以改善肺部疾病所造成的損傷,其中「呼吸技巧訓練」、「運動訓練」經過衛教及練習,病患在家中也可練習,減少呼吸費力的感覺,效果良好。
胸腔內科呼吸治療師李泠綠介紹2種呼吸技巧訓練,讓肺部疾病患者日常可隨時練習,一種是腹式呼吸法(又稱橫隔膜呼吸法),練習時兩邊肩膀放鬆,可採正坐姿或平躺姿勢,一手放在腹部,一手放在胸口。以鼻子慢慢吸氣2秒鐘,嘴巴慢慢吐氣2秒鐘,重複以上呼吸動作。
另一種是噘嘴式呼吸,以鼻子吸氣時,嘴巴閉上避免口乾,心中默念1、2,吐氣時慢慢將嘴唇噘起,經由口腔緩慢將空氣吐出,心中默念1、2、3、4,一般而言吐氣時間約為吸氣時間的2倍以上,圓唇式吐氣,可使呼吸道保持一定壓力,減少肺泡塌陷的程度。

此外,肺部疾病患者平日也能做「呼吸肌肉運動訓練」,陳俊升說,運動訓練可達到增強呼吸肌耐力與強度的作用,進而減少病人活動時呼吸負擔。
民眾平時可進行走路訓練,在平地或緩坡上行走、在慢速的跑步機上行走,因走路時肌肉活動範圍較大,對改善活動力可有較直接的成效。

陳俊升提醒,肺部疾病的民眾需要持之以恆的執行,增加運動耐受力,促進肺部復原,減少呼吸短促的感覺,進而改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