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盧萍珊∕官田報導
官田區農會推廣契作蕎麥,三年來面積倍數成長,從原先的五十公頃增加到目前的一百八十公頃,由於蕎麥生長期間不需太多水灌溉與施肥,只需三個月就能採收,提高農民栽種意願。
官田區農會總幹事林定億指出,蕎麥約在每年十月中旬播種,到隔年一月中旬收割,生長環境適合南部秋冬旱季,且無需太多水、施肥和管理,省工省錢,生長期三個月後就能採收,又能接續一期作插秧,官田區在一百一十年一期作先試種五十公頃。
官田農作以種稻、菱角為主,沒想到試種結果出乎意料,產量較花東地區還要多。配合推動國產雜糧,官田農會推廣「稻稻蕎」,也就是在同年一期稻作、二期稻作後接著播種蕎麥,蕎麥約在十月中旬播種,到隔年一月中收割,又能接續一期作插秧。
林定億表示,蕎麥改成裡作後,參與栽種面積逐年增加,今年增加到一百八十公頃,原輔導農民成立兩個蕎麥產銷班,未來還要成立第三個,目前全是在六甲、白河、後壁、東山也有種蕎麥,不過仍以官田最多,佔有九成。
官田區農會推廣契作蕎麥,以每公斤二十五元保價收購,再轉售至合作廠商,農會還增設冷鏈、篩選設備。林定億表示,在健康飲食日增的情形下,蕎麥的需求量大增,每分地約有二百至二百五十公斤的產量,符合「綠色環境給付計畫」還可申請每分地四千五百元獎勵金,如有產銷履歷驗證,再增加一千五百元環境補貼金,有助提高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