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近期國際期刊「科學(Science)」收到舉報,內容指科學家貝里斯拉夫(Berislav Zlokovic)研究治療腦中風新藥3K3A-APC及臨床試驗有造假疑慮,引發廣泛討論。對此,國內專家指出,應該還不至於改變藥物研發的方向,目前治療中風的領域還有許多其他方向的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正在進行。
台北醫學大學神經學教授兼醫學院副院長胡朝榮表示,由於吹哨者舉發,科學期刊啟動調查意外發現Zlokovic教授團隊過去有關3K3A-APC的臨床前基礎研究有造假之嫌,目前南加大還在處理中。
對於提到藥物造假對腦中風藥物研發會有何影響?胡朝榮認為,應該還不至於改變藥物研發的方向,目前治療中風的領域還有許多其他方向的轉譯研究及臨床試驗正在進行中。減少治療後併發症的3K3A-APC只是其中一部分。
他補充,缺血性腦中風發生後,對腦組織的傷害機制包括興奮性胺基酸、早期調控基因表現、氧化壓力、神經發炎、神經滋養因子,以及血管新生等,每個機轉都有對應的治療方案,但臨床試驗都還未成功。
目前缺血性腦中風的有效治療方法,只有在有限時間內再次疏通病人阻塞的血管,因此發病後4.5小時內做靜脈溶栓,或24小時內血管內取栓,已成為標準化的治療方式。然而靜脈溶栓或血管內取栓都會增加腦梗塞後出血的風險,有些病人因此必須接受血塊移除及腦減壓手術,甚至因此喪命,因此減少治療後併發症成為臨床及神經科學界的重要研究議題。
胡朝榮說,神經科學及腦中風專家們還是會持續努力研究與做臨床試驗,不會放棄,不過因急性中風的治療都是在緊急情況下要決定,研究疑似造假的事件難免會影響病患參加臨床試驗的意願。但他還是鼓勵可以儘量參加,除了可以有機會得到最新的治療外,也能得到更好的醫療照顧。同時,也呼籲醫療界也需要自律,不傷害病人永遠是醫界不可跨越的紅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