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減重要避免越減越肥,維持基礎代謝率是關鍵之一,專家指出,想要維持身體基礎代謝率,有4種行為要遠離,包括水喝不夠、久坐、長期攝取低熱量、情緒差壓力大等,都要盡力避免。
台灣大學、中原大學營養教育教師洪泰雄,曾因體重過重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高血壓,在研究營養學知識後歸納出飲食原則,僅4個月便減下17公斤,不再復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不藥而癒。
洪泰雄表示,減重瘦身要注意維持基礎代謝率,才不會越減越肥,想要維持身體基礎代謝率,有4種行為要遠離,包括為避免水分喝不夠,含糖飲料一口接一口;避免能坐就不站,能躺就不坐;長期攝取低熱量,以為有餓就有瘦;情緒差,壓力大,生氣時間比快樂多。
洪泰雄也提到,很多人會認為少吃多動就會瘦,但每天若沒有吃到基礎代謝率的熱量,反而可能減到肌肉而非脂肪,即便體重有下降,恢復飲食後又會直線上升,且體脂率比減肥前更高,形成惡性循環。
人每天醒來就算不從事任何活動,也會消耗熱量,這就是基礎代謝率,如果持續吃得太少,就會讓基礎代謝率下降,嚴重影響健康。
他建議,飲食時間的間隔,最好每隔4到5小時吃一餐最剛好,所以1天要吃3餐,才不會因為挨餓燃燒肌肉、脂肪卻越積越多,進而落入愈減愈肥的惡性循環;此外,下午3點前吃完午餐,有助燃燒熱量;晚餐時間大約在晚上7點進食,最晚不要超過晚上9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