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汪惠松∕台南報導
20歲黃姓女子2年前出現右側下背疼痛症狀,藥物及復健治療未果,嚴重時痛到睡不著覺,影像學檢查顯示腰椎輕微退化,合併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之椎間盤狹窄,發現疼痛來自於腰椎小關節面症候群,經採神經阻斷術、高頻熱凝和運動處方治療3個月改善下背痛。
奇美醫一般醫學外科主任暨神經外科主治醫師洪翊傑指出,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統計,高達8成國人在一生中至少會遭遇一次下背痛;全民健保資料庫2022年統計也顯示,以背部症狀為主訴的病人占門診就診原因排名第10位。
洪翊傑說,大部分民眾常常輕忽背痛的嚴重性與影響,因多數人的急性背痛(長期姿勢不良、搬運重物等)會隨著時間自行緩解,但仍有近1~2成的病人在發病2個月後會時常復發,若持續超過3個月以上,就可能演變為影響生活品質的慢性背痛,例如骨關節炎、脊椎退化、骨質疏鬆症、椎間盤突出等。
目前各國醫學研究統計指出,慢性背痛的盛行率約在3.9%~20.3%之間,盛行率在30歲~60歲間逐漸增長,且以女性居多。
洪翊傑表示,為改善慢性背痛病人困擾,奇美醫神經外科與護理部共同合作,於112年6月成立「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迄今已治療70位病人,滿意度高達90%,藉由整合神經痛治療3階段及運動處方3部曲找到病灶,為病人提供適切的治療。
奇美醫整合式神經痛治療團隊將介入性疼痛治療,結合術前、術後的護理衛教指導,幫助病人提升對自身疼痛問題的正確認知,有效緩解肌肉疼痛,並發展一套簡單有效的運動處方,在診間指導簡單有效之運動衛教,必要時也會轉介至復健醫學部進行進一步的後續復健治療。
洪翊傑呼籲下背疼痛病人應該要積極與專科醫師及其團隊配合,藉著合併數種疼痛治療策略,輔以運動,便能有機會獲得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