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上完廁所後尿液上出現泡泡是常見的現象。醫師指出,若尿中泡泡的數量變得很多、或是過了很久泡泡都不會消散就可能是蛋白尿;若合併其他如下肢水腫等症狀,恐代表腎臟已出問題,建議就醫診察。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腎臟內科主任謝至同表示,腎臟的主要功能之一是過濾血液、產生尿液,把血液中不需要的廢物以及多餘的水分排到尿液。同時,腎臟會把重要的營養素像是蛋白質,保留在血液中不讓它從尿液流失到身體外。
在正常的情況下,尿液中只會有極少量的蛋白質;如果尿液中的蛋白質異常增加,就會容易讓小便產生泡泡,也就是所謂的蛋白尿。謝至同說,大量的蛋白尿除了會讓小便的泡泡增加外,也會導致下肢水腫,且手壓下去會凹陷無法馬上回彈;另也可能會合併高血壓及高膽固醇。
在評估腎臟功能方面,最直接就是抽血檢查,觀察血中肌酐酸與腎絲球過濾率的數值;除了抽血以外,尿蛋白的多寡也是用來判斷腎臟功能的重要數據。即便抽血腎功能正常,但驗尿發現有蛋白尿的話還是代表有腎臟病;且蛋白尿也會加速腎臟病惡化,蛋白尿越嚴重的人腎功能退化的速度就越快,未來需要洗腎的可能性也會增加。
然而,除了蛋白質外,尿液中其他成分也可能會造成泡泡增加,統計約只有1∕3的泡泡尿檢驗出來是蛋白尿。造成蛋白尿的原因也有很多種,除了腎臟功能異常與腎臟疾病外,泌尿道感染或劇烈運動也會讓尿液中的蛋白質增加。
謝至同提醒,腎臟是沉默的器官,腎臟病前期絕大部分病人不會有症狀;往往要到慢性腎臟病第4、第5期,甚至到了需要洗腎時才開始出現疲勞、水腫、貧血等症狀。建議民眾定期接受健康檢查,若有發現泡泡尿、水腫等腎臟病相關的症狀,及早就醫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