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傅希堯∕台北報導
食藥署2日公布邊境攔截結果,2批來自日本及1批來自南韓的草莓農藥殘留不合格,另外,1批土耳其進口非濃縮還原蘋果汁被檢出棒麴毒素超標。
食藥署表示,本週驗出農藥殘留含量不符規定者有大陸出口「青椒粉」、大陸出口「甜椒粉」、韓國出口「葡萄」、美國出口「海鮮調味粉」、美國出口「辣椒醬」、日本出口「鮮草莓」2批、菲律賓出口「調味粉」、日本出口「紅豆」、菲律賓出口「鮮鳳梨」、韓國出口「鮮草莓」等。
漂白劑含量不符規定者有印尼出口「辣椒醬」2批、大陸出口「無奶蛋猴頭菇」、印尼出口「椰子糖塊」。防腐劑含量不符規定有美國出口「紫妍露」。甜味劑含量不符規定有越南出口「烤黑芝麻酥餅皮」、大陸出口「核桃(草本味)」。溶出試驗不符規定有大陸出口「盤子」容器。
本次也驗出土耳其出口「非濃縮還原蘋果汁」、大陸出口「紅麴」真菌毒素含量不符規定。這1批來自土耳其的「非濃縮還原蘋果汁」,被檢出棒麴毒素62微克/公斤超標,共1批、4公斤依規定退運或銷毀。
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指出,棒麴毒素是黴菌產生的毒素之一,尤其是在水果中,以蘋果汁來說,當蘋果過熟可能有發霉並產生毒素狀況,也會帶入果汁中,棒麴毒素對動物有導致胚胎畸形、致癌等影響,對人體部分風險未知,資料還不夠充分。
食藥署指出,在短時間內攝取大量棒麴毒素會引起惡心、嘔吐及腸胃不適等病症,而蘋果是最常被棒麴毒素汙染的水果,若蘋果汁顏色改變、出現霉味、超過保存期限或外包裝受損,就避免食用,如過量攝取,可能出現腸胃道不適,動物實驗則發現,出現神經學症狀或肺水腫等風險。
本次驗出來自日本2批及南韓1批鮮草莓農藥殘留不符規定,其中日本草莓比是殘留農藥亞醌蟎代謝物0.04 ppm超標,南韓草莓則是殘留農藥氟尼胺0.02ppm,超過容許值達1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