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血及早診斷巴金森氏症

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小兒科醫師詹裕仁(圖)9日表示,5名國中生8日因誤食油桐子引起集體中毒送醫。(苗栗大千醫院提供/中央社)

記者王誌成∕台北報導

三軍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合作的「紅血球外泌體診斷巴金森氏症及預後之新未來」榮獲「第20屆國家新創獎」肯定,團隊指出,透過一滴血,將大幅提升巴金森氏症早期診斷率,給患者更早的治療及早控制病情。

國防部9日召開記者會表示,此次由三軍總醫院臨床研發與國防醫學院基礎學研密切通力合作,成功建立一套裝置去有效分離人體血漿及紅血球的「外泌體」,並且同時可分析其濃度,大小和內容物。

此研究在早期診斷與治療巴金森氏症有重大發現,未來有助於該症狀用更有效率與便捷方式,透過一滴血,檢查紅血球「外泌體」濃度,即可更早發現巴金森氏症可能患者,給予更早的治療。

研究團隊的三總外科部神經加護主任曾冠穎表示,此研究有三大成果:包括創新發展出,從抽血到分離出紅血球之外泌體的一條龍系統,此模式可比現有成熟技術更快速有效率且不易破壞外泌體結構,易於後續外泌體內容物分析。

曾冠穎說,在這新型的設計中,發現巴金森氏症病患中紅血球所產生出的外泌體,其大小及濃度都高於正常同年紀的人。若考慮性別會影響巴金森氏症的臨床進展,女性巴金森患者的血漿中外泌體的濃度,會與其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中度的線性關係。而男性則以紅血球中外泌體的濃度會與其臨床神經學症狀嚴重度有高度的線性關係。

曾冠穎認為,研發臨床實驗採跨科別合作,由三總神內、外科於門診時同時收納巴金森氏患者及對照組受試者血液進行。研發出的外泌體萃取方式及後續分析之結果將大幅提升巴金森氏症之早期診斷率與治療率。

曾冠穎說,巴金森患者被發現後,目前醫療行為只能維持不要惡化,未來如果能更早發現患病,將在先期沒有病症或症狀初期即進行診治,可以有效在更早開始控制病情,可以減低日後醫療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