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療法給付條件擬放寬

 中央社/台北8日電
 被癌友視為救命稻草的免疫療法去年首度納健保,僅25%患者病情好轉,其餘大多惡化或死亡。健保署長李伯璋坦言成效不如預期,未來擬放寬給付條件,讓癌友不要等到末期再用藥。
 健保署去年4月首度將癌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O)納入健保給付,3種癌藥共可治療8種癌別、11個適應症。
 健保署原先編列新台幣8億元,預計可治療800名患者,用藥後每3個月評估一次,不僅給付條件嚴格,患者用藥後若病情穩定、好轉才會繼續給藥。
 健保署去年12月中旬公布最新用藥報告,截至11月11日全台共915人初核同意且申報用藥,可分析個案649人,6.5%病情穩定、26%完全或部分反應,可繼續用藥;反之有22.5%患者病情惡化、14.2%加速惡化、19.1%死亡,另有2.6%無法耐受毒性、9.1%因病人意願及狀況未續用藥。
 綜觀各癌別用藥情形,以晚期肝細胞癌用藥人數最多、共168人,其中21%好轉、8%病情穩定;用藥人數最少的是典型何杰金氏淋巴瘤、僅5人用藥,但多達40%患者好轉、20%穩定。
 其餘各癌別用藥人數多介於39至77人,20至30%患者在用藥過後病情都出現好轉,5到10%患者病情穩定;唯獨胃腺癌有多達77人用藥,但僅8%患者好轉、3%穩定,等於有89%患者用藥後惡化或死亡。
 健保署副署長蔡淑鈴接受訪問時說,免疫療法給付以來,真正有效僅約25%,甚至有部分癌別有效比率連25%都不到。
 蔡淑鈴說,不少無藥可醫的癌症患者將免疫療法視為最後的救命稻草,因此許多免疫療法藥物取得藥證時,臨床試驗只做到第二期,但去年第三期臨床試驗結果陸續出爐,部分癌別效果並不佳,也有國家陸續刪除這些適應症,但台灣至今仍沿用舊版的適應症內容,最晚3月前將召開專家會議檢討給付條件。
 李伯璋指出,健保因經費有限,勢必得限縮免疫療法給付條件,但過去8個月治療成果顯示,治療效果的確不如預期。
 他坦言,許多癌症會對人體造成不可逆傷害,到了末期才用藥或許是影響療效原因之一,未來除討論給付適應症、生物指標等,也會考慮放寬給付條件,讓癌友不要等到末期再用藥,盼將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