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翁聖權∕新營報導
50歲的林姓男子因為右手麻痛,被診斷為第5第6頸椎狹窄,雖持續復健,但麻痛改善很小。經醫師陳秉澤安排超音波導引頸椎第5神經根注射藥物治療後,症狀改善不少,麻痛程度僅剩一點。
新營醫院醫師陳秉澤表示,在過去大部分的肌肉關節疼痛,都是靠吃藥或復健去緩解,但其實有很多疼痛問題只服用口服藥,或者復健治療,改善程度都是有限的。近年來疼痛治療的觀念持續進步,加上超音波儀器的解析度提升許多,能更精準地找出疼痛真正的問題點,再經由即時的超音波導引,看著針進入疼痛真正的位置,送入藥物而不傷到重要結構,已經是近年來的治療趨勢。
陳秉澤分享幾個案例:「腕隧道症候群」是因為正中神經在手腕地方被周遭組織壓迫,症狀是手部前3指半會有麻、刺痛或是感覺異常,病人常常麻到需要甩手,嚴重時甚至有可能合併手部無力。
除了神經傳導與肌電圖檢查外,超音波可協助診斷及治療,不只可以看到神經腫脹,也可檢查是否有其他造成壓迫的原因,並在超音波導引下,讓藥物精準注射到神經旁,達到治療目的。
而「網球肘」則是因長期使用電腦、過度出力或是運動後,常見之肘外側伸肌肌腱病變,患者的手肘外側會感到痠麻痛。臨床上可從位置及理學檢查診斷,再搭配超音波看是否有局部血流增加,更可精細診斷肌腱腫脹及發炎,適時再配合超音波導引疼痛注射,會讓整體治療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