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改名M痘 2月起生效

記者陳柏翰∕台北報導

世衛(WHO)將猴痘英文名稱修正,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0日指出,衛福部已於19日公告,將我國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猴痘」中文名稱修正為「M痘」,自2月1日生效,通報規定與時效不受影響。

猴痘(Monkeypox)由猴痘病毒引起,傳播對象以親密接觸的人際傳播為主。台灣自2022年6月23日將猴痘列為第2類法定傳染病,迄今累計確診359例病例,包括340例本土及19例境外移入。

羅一鈞表示,在歐美流行期間,曾針對Monkeypox這個名稱造成汙名化進行討論;後來在WHO會議上有專家建議應設法改善,包含改變疾病名稱等。

WHO在2022年11月28日宣布,會開始使用Mpox稱呼猴痘,後續1年2種名稱可以混用,但希望1年後Monkeypox可以退場。

羅一鈞指出,去年9月22日疾管署猴痘防治應變會議決議通過更名;11月3日至今年1月2日則進行預告程序、未收到不同意見;因此,在今年1月19日公告,自2月1日起修正第2類法定傳染病「猴痘」中文名稱為「M痘」。

他也強調,「修正名稱並不影響猴痘作為第2級法定傳染病通報規定與時效」,相關指引手冊陸續修正中,2月1日起法傳系統通報欄位、法定傳染病正式名稱都會正式改為M痘。

考慮國內M痘疫情已趨緩,各項防治措施、疫苗接種也到位,現階段修改對醫界、民眾端整體影響最小。羅一鈞說,若還是習慣稱呼為猴痘,暫時無法改過來是可以理解的;建議比照WHO在1年中,各界逐步把猴痘名稱改為M痘,跟進國際作法。

他也提到,台灣自去年11月13日至今已經9週沒有本土M痘發生。根據WHO定義,3個月沒有新增本土病例,可視為M痘消除,還要再觀察到春節後、到2月中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