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銀梅
我喜歡無伴奏誦讀,沒有伴奏的誦讀,自己的聲音更清晰,文本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更真切。我每天無伴奏誦讀,回聽,覺得滿意了,就發表在朗誦平臺,四季輪轉,而我的習慣從未更改。
我以為我的無伴奏誦讀會一直堅持下去,誰知,不速之客的聲音打破了我的習慣。那是一個初秋的中午,驕陽依然似火,屋後樹上蟬聲連成一片。我站在書桌前誦讀了一篇文章,回聽的時候,像浪湧般此起彼伏,尖銳震耳發聵,任性執著,我行我素的蟬鳴聲就像伴奏音樂,自始至終貫穿整篇文章。我無奈而又饒有興趣地笑了,既然蟬鳴當仁不讓甘願充當我的伴奏,那就讓這秋日的蟬鳴,在我的誦讀作品裡留下這大自然的聲音吧。
蟬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比人類的歷史更為久遠。剛剛出土的蟬蛹,是餐桌上的美味佳餚;蟬蛻還是一味專治小兒夜啼立竿見影的中藥。蟬鳴從遠古姍姍走來,在文人墨客詩詞歌賦裡,留下千姿百態的身影。
秋蟬聲聲,穿過歷史的雲煙,我隱約看見,那屋外震耳欲聾,令人焦躁的蟬鳴,伴著泰然自若,伴著汗流浹背搖頭晃腦的書生,誦讀《詩經》,《中庸》,《大學》。專心誦讀的書生,對震耳欲聾的蟬鳴置若罔聞,只有稍稍休息時,蟬鳴才會聲聲入耳,引起書生詩興大發,揮筆急書蟬鳴的詩句,一行行,合轍押韻。蟬鳴聲聲,它考驗著書生的注意力,陪伴著書生追逐夢想的旅程。
秋日蟬鳴聲聲,令人浮想聯翩。如果秋天沒有蟬鳴,那蒼翠的樹林該是多麼的寂寞,能聽到的只有秋葉輕巧的落葉聲;如果秋天沒有蟬鳴,山谷的潺潺溪流聲該是多麼的單調乏味;秋天如果沒有蟬鳴,耳朵根本不知道什麼是清淨。
秋日聲聲蟬鳴,是對草木繁盛瘋長的加油鼓勁。如果書生朗朗誦讀聲中沒有蟬鳴,那該是多麼的寂寥落寞。
秋天,碩果金黃,秋風送爽,朗朗讀書之聲和這聲聲蟬鳴,仿佛是對辛勤農人的累累收穫,發出的陣陣喝彩之聲,
聲聲蟬鳴,拉回記憶中的童年。在秋高氣爽的下午,我放學回家,太陽還有很高,大門緊鎖,門前泡桐樹上蟬聲震耳欲聾,我無所事事,又嫌蟬聲聒噪,便坐在臺階上,大聲背誦起學過的課文,想用我的誦讀聲壓過蟬鳴。誰知,我越背越有勁,越背越興奮。在一篇和另一篇的銜接處,蟬鳴見縫插針。我幾乎把想起來的課文都背完了,直到背累了,背渴了,在停下來的那一刻,樹上的蟬聲如潮聲四起。我知道,蟬聲一直都在用它們自己的節奏有條不紊的演奏,只不過暫時被我的誦讀聲壓下去了而已。
書聲琅琅,秋日蟬鳴聲聲,入耳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