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AC+血栓溶解劑 未增出血死亡風險

醫師蔡斗元與研究團隊針對中風治療用藥的研究,可望改變中風治療。(記者湯朝村翻攝)

記者湯朝村∕嘉義報導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研究發現,中風前曾接受NOAC(非維生素K拮抗劑口服抗凝血劑)治療的病人,以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出血與死亡風險不會提高。該發現可望改變目前全球中風治療指引,預估全台有13萬名病人受惠,全球則將有上千萬人受益。這項研究成果刊登在內科醫學領域頂尖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受到醫學界的高度關注。

大林慈院急診部醫師蔡斗元指出,目前全球中風治療指引中,針對中風前2天內接受過NOAC治療的病人,若仍罹患急性腦中風,不建議使用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以避免腦出血風險。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病人接受NOAC抗凝血劑藥物治療,這些人都屬於中風高危險群,若發生急性缺血性腦中風時,無法及時注射血栓溶解劑,將錯過黃金治療時間,影響後續復原情況。

蔡斗元與國內外多位醫師和學者組成研究團隊,以台灣健保資料庫中2300萬人的就醫資料進行大數據研究,調查2011年開始10年間接受血栓溶解劑治療的所有20歲以上診急性缺血性中風病人,發現與未接受任何抗凝血藥物或中風前接受Warfarin治療的病人相比,接受NOAC治療的患者接受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後,出現大出血事件和死亡率的風險並未變得更高。

蔡斗元指出, 2022年美國研究指出,接受NOAC治療與以靜脈注射血栓溶解劑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後較高的腦出血風險無關,去年的國際性研究也有類似結論。由於上述2項研究主要針對非亞裔病人,其中分別只有3.4及20.2%為亞裔人士。由於亞洲人的體質特殊,腦中風的型態與對藥物的反應與其他種族不同,這次的研究剛好補足對亞洲族群的證據空白。

蔡斗元指出,NOAC於2009年12月在台灣首次獲得批准使用,在接下來的10年中,其在台灣和全球的使用逐步增長。這項研究也為臨床醫生在臨床環境中做出實證決策提供關鍵參考。同時對未來的研究及治療指南的更新提供有力證據。